大多數已知的中子星質量介於1.4到2.0個太陽質量之間,上限是合理的,因為超過約兩個太陽質量,中子星會塌縮成為黑洞,而下限也可以理解,中子星之所以能夠抵抗引力塌縮,依賴的是中子間的簡併壓力,而白矮星則依賴電子簡併壓力來對抗重力。1930年,錢卓首次發現白矮星的質量只能達到現在所稱的「錢卓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約為1.4倍太陽質量。因此,通常會認為中子星的質量至少要達到這個值,否則就會停留在白矮星的階段,但這並不完全正確。 在簡單的靜力塌縮情況下,質量低於1.4個太陽質量的天體會保持為白矮星。然而,質量較大的恆星並非僅僅耗盡燃料後塌縮,而是經歷超新星爆炸的劇烈事...
這張全新版本的「聖誕樹星團」(NGC 2264)照片於2024年12月17日發布,結合來自NASA的錢卓拉X射線天文臺(Chandra X-ray Observatory)觀測數據與亞歷桑納州天文攝影師Michael Clow於同年11月拍攝的可見光照片。錢卓拉的數據以紅色、紫色、藍色與白色顯示,可見光數據則以紫色和綠色表示。
天文學家長期認為,發育中的行星應該與孕育它們的旋轉氣體與塵埃盤具有相似的成分,就像孩子的外貌與父母相似。然而,最新研究顯示,這種相似性可能比預期更為薄弱,顯示行星形成過程遠比先前認為的更複雜。 來自臺灣、現職美國西北大學的許智鈞博士領導研究團隊,利用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峰的凱克天文臺,觀測了一顆仍在形成中的系外行星及其原行星盤。研究發現,行星大氣層的氣體組成與原行星盤中的氣體成分存在明顯差異,進一步驗證現有行星形成模型過於簡化的疑慮。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通訊》(Hsu et al. 2024)。這也是首次將系外行星、原行星盤與母恆星數據進行比較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目標是名為PD...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附近,發現了一個雙星系統,這是第一次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一對恆星。這項發現是以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LT)所收集的資料為基礎,這不僅幫助我們理解恆星如何在極端重力的環境中生存,並可能為在接近人馬座A*的地方發現行星鋪路。 研究人員表示黑洞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具有破壞性。雙星系統是指兩顆恆星互相繞著軌道運行,這在宇宙中十分常見,但以前從未在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過,因為那裡的強大重力會使恆星系統變得不穩定。這項新發現顯示,即使在破壞性條件下,有些雙星系統也能短暫存活。新發現的雙星被稱為D9,它被發現得非常及時,據估...
走失的狗狗透過強大的感官能力找到回家的路,其中可能包含追蹤地球磁場的本領。 偶爾,當走失的狗狗長途跋涉尋找回家的路,電影《看狗在說話》(Homeward Bound: The Incredible Journey)的故事情節就在現實中上演。 2015年,一隻從收容所領養並取名為喬治雅.梅(Georgia May)的狗在加州聖地牙哥健行時跑掉,然後走了56公里回到家。2010年,一隻名叫雷射(Laser)的小獵犬在一場離家80公里遠的煙火表演期間與家人走散,六週後牠回到了位於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溫尼伯的家。 在更久之前的1924年,一隻名叫巴比(Bobbie)的混種牧羊犬在一趟公路...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新數據挑戰了我們對早期宇宙中行星形成的理解,證實了20多年前哈伯一項具爭議性的發現。2003年,哈伯發現在一顆非常古老的恆星周圍有一顆巨大的行星,這顆恆星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這表示當宇宙還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行星形成了,這些行星在年輕的盤狀結構中有足夠的時間形成,並且變得比木星還要大。然而,那時的恆星只含有少量重元素,而重元素是行星的構成的材料,那麼,這樣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利用韋伯研究了一個鄰近星系中的恆星,這個星系像早期的宇宙一樣,缺乏大量重元素。他們發現那裡的一些恆星不僅擁有行星形成盤,而且這些圓盤比我們銀河系中年輕恆星周圍的圓盤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