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赤蛙,母蛙與公蛙(上)數量比例懸殊,野外繁殖數量逐年銳減,令人憂心。照片:動物園提供 撰文:潘佳修 嬌小的台北赤蛙(Rana Taipehensis)身長只有2到4公分,迷你如小手指,1909年首次被外國學者在台北八里發現,因此學名中有了台北兩字。可惜這個台北之蛙,可能要從台北消失了。隨著愈來愈多農地休耕和人類對牠們生存環境的干擾,台北赤蛙愈來愈少,以三芝為例,棲息於此的赤蛙在2003年還有94隻,但自2008年起,每年觀察到的數量卻只剩下個位數。 有鑑於台北赤蛙的瀕危狀態,台北市立動物園1995年開始進行棲地保育計畫。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也著手進行台北赤蛙的圈養繁殖,終...
撰文:Linda Qiu 編譯:魏靖儀 一份新研究指出,一種 4800 萬年前在南亞沼澤遊蕩的神祕哺乳動物是現代犀牛與貘的遠親。 這個發現是以巴基斯坦出土的化石為基礎。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族譜可能要因此改寫,因為這種名叫 Anthracobunid 遠古動物原本被認為是擁有類似骨架的大象和海牛的親戚。(延伸閱讀:《神祕生物的骸骨重新設定了哺乳動物的起源》。) 插畫家的想像圖:一隻 Anthracobunid 在沼澤中涉水前進。插畫:Emily M. Eng, NG Staff.來源:Lisa Noelle Cooper, Northeast Ohio Medical Uni...
撰文整理:向淑容 10月8日將有一場舉世矚目的天文現象,那就是今年的第二次月全食(第一次發生在4月15日)。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本次月全食發生時間恰逢傍晚,是台灣地區自2011年12月10日以來首度可觀賞到的月全食,加上當天還有天王星衝與天龍座流星雨,加起來共三種天象。所以只要天候狀況理想,這將是一次很難得的絕佳觀察機會。 2014年10月8日月全食地影橫截面圖(圖片提供:中央氣象局) 月全食的完整過程包括半影食始、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以及半影食終共七個階段,由於發生時間的關係,當天晚上在台灣地區無法見到全程,但是依然能在月出後(傍晚5點27分)看到食既,也就...
侏羅紀的骸骨顯示,早期的哺乳動物並不只是躲在林下植物之間。 陸氏神獸(Shenshou lui)的化石顯示,這種新發現的遠古哺乳動物擁有纖細的身軀、長長的手指和尾巴,適應樹上生活。攝影:孟津 撰文:Brian Switek,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魏靖儀 中國新發現的化石顯示,曾有松鼠般大的哺乳動物在恐龍頭頂上的樹梢竄來竄去,修正了我們對最早的有毛動物的看法。三個不久前才受到科學描述的物種暗示:哺乳動物比我們原本所想的演化得更早也更快。 這些最近發現的哺乳動物叫 haramiyid,生活在大約 1 億 6000 萬年前的侏羅紀中國。牠們身形纖細優美,...
--> 攝影:Sergey Krasnoshchokov,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在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冰與火形成了一個地底的異世界。這個洞穴位於半島的馬特諾夫斯基火山(Mutnovsky volcano)山麓上,洞中的溪水來自火山溫泉。陽光透過頂上薄薄的冰層透射下來。 「為了拍到想要的影像,我去了岸邊兩趟、嘗試了好幾次才成功,」Krasnoshchokov 寫道。「我原本的目的是要強調鳥類數量有多驚人、牠們有多自由,以及大自然純粹的力量。」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歡迎到我們網路攝影社群的全新介面分享作品、接拍攝影任務、為作品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