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小白鯧「半個巴掌都不到」 環團調查漁市常見六大魚類、七成未達性成熟體長
Mar. 13 2023

小白鯧「半個巴掌都不到」 環團調查漁市常見六大魚類、七成未達性成熟體長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綠色和平3月9日公布臺灣六種漁市常見魚類體長調查,發現有七成是未達成熟體長就撈上岸販賣的小魚。綠色和平呼籲,行政院應在3月底前通過《海洋保育法》(海保法),加速海洋保護區擴大並落實管理,避免過度捕撈導致資源耗竭。行政院代表則承諾海保法將在下月進行政院會審議,並於本會期送至立法院。

荒野首次海廢快篩複查 雲、桃、苗、屏海岸線垃圾不減反增
Mar. 11 2023

荒野首次海廢快篩複查 雲、桃、苗、屏海岸線垃圾不減反增

整理: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近幾年淨灘盛行,海洋廢棄物問題逐漸受到大眾關注。2018年荒野保護協會發布首次全臺海岸線廢棄物快篩調查,揭露14個最髒海岸段。經過三年,近日完成「海廢快篩熱點複查」,結果顯示,多數海廢熱點的垃圾量都有明顯降低,然而雲林、桃園、苗栗、屏東這四處海岸段的垃圾不減反增。環保署則表示,中央與地方合作定期清理海廢,仍可能因人為、氣候或洋流因素造成髒亂,民眾可多加利用「海岸清理資訊平臺」通報。

東部海域抹香鯨發現率上升3% 民間發起「π計畫」建構鯨豚資料庫
Mar. 08 2023

東部海域抹香鯨發現率上升3% 民間發起「π計畫」建構鯨豚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近年來抹香鯨在花蓮海域頻頻現蹤,兩年內發現率從3.19%提高至6.21%,甚至高於瓶鼻海豚與領航鯨的目擊率,也促使民間發起「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下簡稱π計畫),透過海上探查及研究主動親近這些「太平洋鄰居」。調查工作將分為一年三季、每季60小時,用以建立鯨豚生態資料庫,供未來相關研究使用。

虎鯨體內首度驗出環境賀爾蒙壬基酚 疑含毒化物衛生紙惹禍
Mar. 07 2023

虎鯨體內首度驗出環境賀爾蒙壬基酚 疑含毒化物衛生紙惹禍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研究人員在加拿大西溫哥華附近海域的虎鯨屍體中發現了常用於衛生紙的4-壬基酚(4-NP)。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虎鯨身上發現4-NP,而且它會經鯨魚母體轉移到胎兒上。此外,科學家也在虎鯨身上找到有「永遠的化學品」( forever chemicals )之稱的汙染物。 科學家指出,這些汙染物都是跟著食物鏈一路進到食物鏈頂端的虎鯨身上,人類跟虎鯨一樣都處在食物鏈頂端,政府應加強對化學品的管制與研究。 「新興汙染物」研究不足 虎鯨身上首度發現4-NP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農業部、加拿大漁業暨...

郵輪乘客巧遇罕見景象:1000頭鯨魚海上大會師 (內有影片)
Mar. 06 2023

郵輪乘客巧遇罕見景象:1000頭鯨魚海上大會師 (內有影片)

搭乘國家地理堅忍號的乘客,在南極洲附近遇見了一群正在進食的長鬚鯨──這是長達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所見最大規模的鬚鯨群聚。

塑膠泡殼包裝納應回收 明年5月上路 業者憂回收標誌來不及印
Mar. 03 2023

塑膠泡殼包裝納應回收 明年5月上路 業者憂回收標誌來不及印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塑膠襯墊、泡殼常見於包裝盒內防撞、分隔使用,這些塑膠薄片目前難以回收分類,最終僅能堆置或焚化。環保署去年提出相關修正預告,2月21日舉辦草案公聽會,針對塑膠襯墊、泡殼納入應回收項目,生產及輸入業者自2024年5月起必須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並於商品標明回收標誌。業者普遍表示認同應負起回收責任,但認為一年緩衝期過短,回收標誌根本來不及印上去,外商也表示來不及跟總部溝通,建議延長緩衝期為1.5~2年。

一年砲火數十年難平 俄烏戰爭飛彈有毒殘留物滲入土壤與地下水
Mar. 02 2023

一年砲火數十年難平 俄烏戰爭飛彈有毒殘留物滲入土壤與地下水

整理: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已造成數十萬人傷亡。毀滅性的人道危機下,彈藥和導彈的重金屬、燃料和化學物質殘留滲入土壤、地下水與空氣。飽受戰事摧殘的人們與環境,承受了難以抹滅的汙染。

MAR. 2023

失落文物爭奪戰

在昔日殖民地要求歸還文物的聲浪下,19世紀興起的大型博物館面臨新的挑戰。

失落文物爭奪戰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