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報導 臺灣鳥撞窗殺問題漸漸引起民眾關注。事實上,幾十年前北美地區已有不少研究及倡議。亞洲起步較遲,臺灣、中國、香港政府方面尚未有大型研究調查或立法方向,防鳥撞、窗殺倡議主要仍由民間推動。 據民間團體「香港觀鳥會」今年3月發表的首份鳥撞調查顯示,2022年9月至12月間,91%的個體被發現時已死亡,當中有七種保育鳥類遭窗殺;中國大陸的民間調查則發現,鳥撞主要發生在周圍幾乎沒有植被的建築或水面附近。韓國則在今(2023)年6月實施新規,公共新建建築物玻璃設計須增加「可見圖案」(visible patterns)防止鳥撞。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陳文姿 審校 每到遷徙時節,候鳥飛越數千公里,躲過天敵與天災,卻在「玻璃叢林」裡丟了性命。北美都會區嚴重的「窗殺」引起普羅大眾關注,自發投入防止窗殺的工作。 10月4日,芝加哥麥考密克展覽中心(McCormick Place)的大樓一夜之間「殺死」近千隻候鳥。當地博物館退休的鳥類專家大衛.威勒德(David Willard)隔天早上目睹了這一幕,長年追蹤窗殺事件的他大受震撼,「窗前就像鋪上了鳥屍做的地毯。」 「平常每天最多15隻鳥(死掉)吧,我們追蹤了這棟大樓40年,從來沒見過規模這麼大的窗殺。」威勒德告訴《美聯社》。 統計後發現,此...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