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袁慧妍(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棲息於淡水濕地的赤腹游蛇(Trimerodytes annularis),過去50年因土地開發致棲地消失、農藥汙染等因素,殘存的存族群數量岌岌可危,目前僅剩北部有記錄蹤跡,新竹以南恐已絕跡。農業部公布,4月2日起將珍貴稀有的赤腹游蛇改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且由於去(2023)年已納入生態服務給付,民眾參與保育可領3萬至6萬元的獎勵金。
2023年底,國內水下噪音專家湛翔智與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魏瑞昌,共同發表全臺首本水下噪音評測書《鯨聲鯨視必修課》,記錄臺灣水下噪音發展歷程。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當下,湛翔智率先表明,水下噪音研究本是敏感課題——25年前他開始研究水下噪音,本意是為軍事國防,利用海洋物理現象推估背景噪音,偵測潛艦距離。 但新書不是跟鯨豚有關嗎?他直言,「早期沒有人在乎水下生物」。 事實上,臺灣從2012年開始開發離岸風電,關於離岸風電如何影響鯨豚的討論,卻非常初步且數據有限。湛翔智這次發表新書,正是希望及時為沒有話語權的鯨豚發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 孫依婷 審校 蒼茫大地上,渴求安居的人類試圖「馴服」自然,藉由「地球化」(terraformed)技術讓黃土漫天的環境變得適宜人居。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柏霖報導 臺灣高山遍布杜鵑、扁柏的景象,鄰近的日本見不到,數千公里外的橫斷山脈卻有著類似風景。研究臺灣高山植物起源的植物學家游旨价,上月4日應臺灣原生植物保育學會邀請,分享其著作《橫斷臺灣》與研究過程所見所想。從生物地理學出發,細說末次冰期後,臺灣高山因物種遷徙而形塑出獨有且不可複製的面貌。
3月1日,有人在鱈角(Cape Cod)看到這隻健康的灰鯨,牠利用目前沒有結冰的西北航道,游進了對這個物種來說已經有200多年未曾出沒的水域。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野生動物急救站(急救站)成立30年,救傷逾1萬4000隻野生動物,從麻雀到臺灣黑熊來者不拒,從早期救傷黑面琵鷺中毒的挫敗中成長,一路走來,隨著時代更迭賦予不同任務,不但成為臺灣石虎指定救傷醫院,也是救傷穿山甲數量第一的醫院,更打破傳統思維,以幫助野生動物重返棲地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