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瘋狂追求經濟成長與消費的20世紀以後,世界各國紛紛慢下腳步,回頭檢視人類與地球的關係。人類逐漸意識到地球與人類是一體的,無止盡地消耗地球資源,只會造成環境的破壞。而沒有了支撐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人類終究無法獨自存在於地球上。近年來,人類行為造成地球暖化並引起種種現象,更是一視同仁地影響到所有生物。難以撲滅的亞馬遜雨林火災,就是為了因應人類的胃口、濫墾雨林而造成的後果。 聯合國提出了里山倡議,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概念,而在海島臺灣,我們面對的挑戰就是要維護這片土地的穩定與永續。里山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人類不能獨佔自然資源,必須為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物留下活動空間,才可能維持生態金...
將近80歲、熟人慣稱「卓媽媽」的卓陳明,走起路來依然健步如飛,更生猛地開著吉普車載我們穿梭在頭城農場的山間小道上,一邊導覽介紹自己創辦的農場、一邊說道:「我這一輩子很大的轉變,就是買下這片山頭,這是40歲那年我送自己的生日禮物。」她說自己很喜歡「古早時代」的農村生活,小時候常常在農閒時到三個姑姑家輪流串門子,姑姑們會送許多農作物或水果等,讓她綁在竹竿上扛回家,很有人情味。 「我那個年代物資很缺乏,養成我喜歡簡單、樸實、惜物的觀念,可以用的東西,我都捨不得丟,所以現在農場內的很多資源都是循環再利用,絕對不會給它浪費!」她指了指園區內許多枯枝倒木說道:「這些除了可以拿來當作柴燒窯的燃料,也配...
花蓮吉哈拉艾,以日本禿頭鯊命名之地。讓「哈拉」回家,自然成為鱉溪治理的重點。 位於花蓮富里的鱉溪,蜿蜒穿越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是臺灣少數流經社區、貼近居民生活的溪流。在過去,居民為了與河共生,百年前即沿著溪流邊的山壁修築水圳,循循善誘著潔淨溪水流到田裡,灌溉水稻等糧食作物,也孕育部落文化;曾幾何時,又因相同的理由,河床上布滿高低不等的攔河堰。 怎樣的鱉溪符合居民的印象?與其專家規畫,不如聽聽居民意見!為此,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搭建與居民溝通的治理平臺。不但首創河川治理線由居民提議,並以共學方式,處理過去興建的23道取水攔河堰,要讓「哈拉」找到回家的路!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