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學習歐盟反糧食浪費行動,養成10個好習慣、減少剩食!
Mar. 29 2020

學習歐盟反糧食浪費行動,養成10個好習慣、減少剩食!

圖說:改變飲食消費習慣就能減少食物浪費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每年約有100萬噸的食品被浪費,會帶來許多關於環境和經濟的問題。食品鏈中所有參與者從生產到消費者,都能扮演預防和減少糧食浪費的角色,一起愛食物,一起愛地球。 根據歐盟統計,每年約有100萬噸的食品(相當於1500萬個超商國民便當)正在歐盟國家被浪費,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區未被統計的數量,全球每年被浪費的食品,恐怕能夠讓百萬名長年飽受飢餓之苦的非洲難民,取得基本三餐溫飽。 數量仍不停上升的食物浪費現象,會帶來更多關於環境和經濟的問題。因為浪費食品無形中虛耗食材與糧食,相關的食品包裝、廢棄食品處理都會造...

上街買咖啡、手搖飲料不想自備環保杯?可以用租的
Mar. 28 2020

上街買咖啡、手搖飲料不想自備環保杯?可以用租的

儘管政府、企業、民間已開始推動自備環保杯、努力減塑、限塑,但仍效果有限,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歐洲與台灣已經有政府與業者開始推行「租賃外帶杯」,一次解決資源浪費、廢棄外帶杯過量、自備環保杯不方便的問題。 在歐洲,租賃外帶飲料杯最普及的國家是德國,已行之有年,在不少市集,買飲料多花一些錢租杯子,已是一種習慣。目前使用率最高、最普遍的平台是「 Recup」,從2016 年創辦至今,合作商家已有1100多個,遍佈全德國。因為會員店家夠多,還可以提供「甲租乙還」的服務。 用環保租賃杯喝咖啡,不怕忘記帶環保杯,也不用...

海洋勇者「小破洞」
Mar. 27 2020

海洋勇者「小破洞」

「小破洞」 「小破洞」是一隻棲息在臺灣小琉球的成熟母綠蠵龜,背甲長度將近1公尺,個性親人不害羞。牠首次於2017年5月在小琉球北側海域被紀錄,當時牠背甲的左下半部疑似被船隻撞傷或螺旋槳打傷而缺了一大塊,傷口深可見骨,牠因此就被取名為「小破洞」。   自從小破洞出現在小琉球後,島上許多潛水員都很關心牠的傷勢是否要緊,也曾經討論過是什麼原因才造成牠的傷口。難道看似鋸齒狀的傷痕是被鯊魚咬傷嗎?但鯊魚咬傷的說法被臺灣研究鯊魚的專家排除,認為臺灣海域並不常見到體型夠大、並能攻擊海龜的鯊魚。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口推測比較有可能是船隻撞擊或螺旋槳打傷。當地許多潛水員也曾討論過是否能將牠帶上來給獸醫治...

微塑膠知多少,減塑生活從你我開始
Mar. 27 2020
Sponsored

微塑膠知多少,減塑生活從你我開始

塑膠無所不在,2002年到2018年之間,臺灣每人每年用掉780個塑膠袋,平均一天使用超過兩個。除塑膠袋之外,商品的包裝、3C產品、牙刷等,或多或少都包含塑膠。有些人可能看到了塑膠垃圾對海洋的衝擊,看到死亡的鳥類、鯨魚胃裡塞滿垃圾,或是受困於塑膠繩、橡皮筋的海龜,因此覺得應該要為了環境而改變生活方式,支持減塑;但其實這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塑膠可能早已進入我們的體內。 微塑膠(Microplastics)指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可分為初級微塑膠如塑膠柔珠,或是大型塑膠製品碎裂所產生的次級微塑膠,如今到處都有,體積細小如塵埃的微塑膠甚至可能會透過進食或呼吸進入人體內。「你每一次的...

調皮的水獺在新加坡繁衍興盛──牠們如何適應都市生活?
Mar. 20 2020

調皮的水獺在新加坡繁衍興盛──牠們如何適應都市生活?

研究顯示,就如同許多都市中的物種,這些水生哺乳動物改變了行為,以適應牠們的新家。

專家針對COVID-19警告 都市人長期處於空汙下 恐增加感染死亡風險
Mar. 19 2020

專家針對COVID-19警告 都市人長期處於空汙下 恐增加感染死亡風險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專家警告,城市長期的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很可能會增加COVID-19感染的死亡率。 空氣汙染會損害肺部和心臟,每年至少造成800萬例過早死亡。這表示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很可能對城市居民和其他暴露於有毒空氣者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不過,最早爆發COVID-19的中國和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義大利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用路車輛和工業排放減少,空氣汙染情況改善。根據美國專家的初步計算,空氣變乾淨可避免數萬人過早死亡,遠高於3208例COVID-19感染致死。 然而專家們也強調,沒有人會說這種傳染病大流行有益健康,而要...

 COVID-19疫苗研發大直擊!假扮冠狀病毒的奈米疫苗–專訪胡哲銘
Mar. 16 2020

COVID-19疫苗研發大直擊!假扮冠狀病毒的奈米疫苗–專訪胡哲銘

  奈米粒子也能作疫苗! (文章更新:2020 / 03 / 16) COVID-19自 2019 年底爆發,截至 2020 年 3 月 16 日,全球已有 16.9 萬人感染,超過 6500人死亡。因專家預測 COVID-19即將流感化,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長聘副研究員,2019 年曾針對另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 MERS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成「MERS 奈米疫苗」。他將過去經驗應用於當前危機,目前已找出「COVID-19奈米疫苗」的候選疫苗。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