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項理論假設,身體暴露於病毒會使呼吸道受體在生病後一段時間內過度敏感。 你最近是否曾罹患感冒、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或COVID-19,卻無法擺脫咳嗽呢?你不是唯一這樣的人。我們的身體清除病毒後,咳嗽症狀仍可能持續數週。 在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專攻傳染病研究的醫師麥克.希洛(Michael Shiloh)說,咳嗽的病患經常表示,他們在找希洛看診之前已經咳了很久,最多達到八週時間。他說:「我們已經無法在這些個體身上偵測到病毒,但他們依然在咳嗽。」 2023年末,美國的流感、RSV、COVID-19病例開始急遽增加,且這股趨勢延續到2024年。儘管在過去數週,這些疾病在...
這些被稱為「老煙囪」的神秘天體其實是老年的恆星,已進入紅巨星階段。最新的發現顯示,這些恆星可以在數十年的時間裡靜靜地存在,幾乎變得看不見,然後突然噴發出煙雲,故被暱稱為老煙囪。這些恆星首次在銀河系的中心附近被發現。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Guo et al. 2024; Lucas et al 2024)。研究團隊利用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台,位於智利安第斯山脈的可見光和紅外線調查望遠鏡(VISTA),對夜空進行為期10年的調查。他們利用紅外線光監測了近10億顆恆星,得到了上述的新發現。
創造歷史的美國航太總署(NASA)機智號(Ingenuity)火星直升機,在執行了遠遠比預期超出的72次飛行之後,終止了在這顆紅色行星上的探測任務。雖然這架火星直升機仍維持著正常的直立停放姿態,並仍能與太空總署地面控制中心保持聯繫,但是由1月18日由火星傳送回地球的影像中顯示,機智號的一個或者多個旋翼葉片,在前次的著陸過程中已經損壞,經評估將無法再度飛行。
某個慵懶的早晨,我醒來時發現臥室鏡子反射的光形成條狀的彩虹,散布在我的房間裡,又驚又喜。我把頭靠在地毯上,觀察那細長的色彩排列,最後拍下這張獨特的自拍照。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保育古生物學系列】 文:吳筱曼(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海洋古生物實驗室) 2021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千翔博士拜訪嘉義市立博物館時,發現兩件嘉義牛埔地區出土的更新世早期鳥類化石標本。經研究團隊鑑定,這兩件標本竟為潛鳥化石!潛鳥屬於海鳥的一種,分布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雖然冬季會南遷,但少有潛鳥會飛到臺灣來,因為臺灣的氣候太溫暖了。在現代臺灣都很難見到潛鳥了,更何況是挖到化石?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並沒有優質的研究能支持「排毒」或「淨化」真的能帶來長期的健康益處。雖然專家說可能會有暫時性的好處,但也會伴隨著相當多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