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首度確認海王星上存在極光現象,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所發現,補上了太陽系四顆巨行星極光觀測的最後一塊拼圖。這也是我們首次直接捕捉到這顆最遠行星的極光輝光與光譜特徵。 海王星位於太陽系邊緣,距離太陽約45億公里,是一顆冰冷巨行星。自1989年NASA的航海家二號飛掠海王星後,這顆遙遠行星便再無太空船造訪。此後,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在內的多項天文設施持續監測海王星的天氣變化,並在2013年發現一顆新衛星。然而,關於海王星極光活動的觀測,天文學家始終僅獲得些許模糊線索,無法直接確認。 如今,NASA的...
說起「無線網路(Wi-Fi)」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說是跟水電一樣不可或缺,無論是手機、筆電,或是各種主打「智慧」的電器,都仰賴 Wi-Fi 連上網路後才能提供服務。但 Wi-Fi 的價值僅止於此嗎? 「我們正透過 Wi-Fi 技術,以無線感測方式,研究人體感知的相關應用」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暨電信所謝宏昀教授說道。一旦技術成熟,Wi-Fi 人體感知技術將有機會大幅改善居家照護與安全等,突破現階段解決方案的限制。 過去,只要在無線訊號覆蓋範圍內,使用者就能利用 Wi-Fi,以無線通訊的方式連接網際網路,不必擔心用戶端裝置與無線基地台 (Access Point) 的廠牌兼容性問題,容易又...
目前,標準宇宙模型「ΛCDM(Lambda-Cold Dark Matter,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現代宇宙學的主流理論架構,成功解釋了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根據該模型,宇宙中僅有約5%的物質為我們熟知的普通物質,其餘則由暗物質(約25%)與暗能量(約70%)構成。暗能量被視為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來源,並假設其能量密度隨時間保持不變,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常數(Λ)」。然而,兩項最新的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暗能量光譜儀(DESI)與暗能量調查(DES),其研究開始挑戰這項假設,指出暗能量可能會隨時間演化,進而動搖我們對宇宙膨脹的基本認識。 暗能...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提出「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臺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112 – 115 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臺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無所不在的「晶片」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使得半導體產業上下游更需群策群力,加速規劃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解決之...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高解析度近紅外線影像,展現出Lynds 483(L483) 恆星系統非凡的細節與結構。畫面中可以看到兩顆正在形成的恆星,它們噴發出橘色、藍色和紫色的氣體與塵埃,看起來就像是一場宇宙煙火秀。 這兩顆新生恆星在幾萬年的時間裡,不時地把氣體和塵埃噴射出去,有時候是高速的窄噴流,有時候是較慢的氣流。當新的噴發撞上之前噴出的物質時,這些氣體和塵埃就會像水波一樣擠壓、翻滾,甚至扭曲變形。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物質內部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堆不同的分子,包括一氧化碳、甲醇,甚至一些有機化合物。造成這個景象的兩顆原恆星位於沙漏形狀的中心,被一層濃密的冷氣體和塵埃包裹著,這層圓盤狀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