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曾拍攝「棲蘭臺灣杉三姊妹」等身照的澳洲樹冠層攝影家皮爾斯(Steven Pearce)近期再度來臺,接下「不可能的任務」,為雪霸國家公園內、79.1公尺的臺灣杉「桃山神木」掌鏡拍攝等身照。桃山神木在2020年8月由「找樹的人」團隊發現,是目前能實際爬至樹頂測量、拍攝,擁有等身照的臺灣最高樹木。 由於神木所在地點路途遙遠,拍攝時遇上天候不佳,皮爾斯形容此次任務為「目前做過野心最大的計畫」。團隊推測,下一棵超過80公尺的巨木位於大安溪上游,預計明年1、2月前往場勘。
9月26日,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簡稱DART)任務成功撞擊,該任務是為了測試小行星防禦技術的可行性,以避免大型太空岩石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儘管在目前為止可預見的未來裡不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科學家仍認為這項任務是有必要測試的。DART的目標是將雙衛一(Dimorphos)的軌道週期縮短至少73秒,但科學家希望能達到接近10分鐘的效果。 在10月11日的新聞記者會上,美國航太總署(NASA)發布了首批計算結果,DART超越了這些里程碑,將雙衛一原先近12小時的軌道週期縮短了32分鐘,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改變了天體軌道。當DAR...
儘管許多SARS-CoV-2變異株還沒有希臘文名稱,卻持續演化和傳播。 在這場疫情大流行的頭兩年,大眾每隔幾個月就會得知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變異株名稱,這些新興變異株也愈來愈擅長感染我們或造成重症。從Alpha到Mu,這十個有希臘文名稱的變異株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死亡。到了2021年11月,一種與之前的病毒變異株差異極大的變異株出現了,稱為Omicron。過去10個月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尚未為任何新變異株命名,由此產生一個問題:這種病毒停止演化了嗎? 在過去三個月內,每天至少有300名美國人死於COVID-19,而在9月時,美國每天都通報大約5萬個新的COVID-19感染病例──這...
由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巡天照相機(ACS)拍攝到這張令人驚嘆的影像,是由被稱為Arp-Madore 608-333的兩個交互作用星系所構成,它們似乎並排漂浮著,雖然看起來很平靜且互不相干擾,但實際上透過相互的引力作用,使兩者正微妙地相互扭曲與影響。Arp-Madore 608-333位於天鴿座,由兩個螺旋星系組成:ESO 364-35(左)和ESO 364-36(右)。 為了有效利用哈伯的一分一秒,決定如何分配哈伯的觀測時間是漫長、競爭且困難的過程。然而,當哈伯轉向新目標時,會有約2-3%的時間未能被使用,為了不想浪費這些時間,並且讓地面望遠鏡、哈伯和韋伯望遠鏡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天文學家...
美國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以其第一張海王星的圖片,展示了對太陽系行星的拍攝性能,不僅拍攝到海王星30多年來最清晰的光環,還包括全新的視野面貌。 自從美國NASA的航海家2號在1989年飛掠海王星時成為首個觀測到海王星的探測器以來,韋伯的新照片顯示出更清晰以及還沒有被探測到的行星環。除了幾個明亮狹窄的環,韋伯的圖像還清楚顯示了較弱的塵埃帶。 韋伯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在0.6到5微米近紅外範圍對天體進行成像,所以海王星在韋伯看來並不是藍色的。事實上,除了有高空雲層的地方之外,由於甲烷氣體對紅光和紅外光的吸收非常強...
上週,美國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在距離木衛二(歐羅巴)表面約350公里的範圍內飛掠,這是繼2000年伽利略號探測器後更近距離的觀察,並拍攝其表面高解析度的影像。 朱諾號任務於2011年啟動,旨在研究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在2021年成功完成主要任務後,研究團隊使用該探測器持續觀察木星的衛星,包括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一。 研究人員希望將這次與之前任務中木衛二的影像進行比較,以了解這顆衛星在過去幾十年裡有何變化。一般認為它有一層厚度約15到25公里之間的冰殼,厚厚的冰層下隱藏著一片鹹水海洋,估計有60到160公里深。這對我們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液態水是所有生物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