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物光牆展示區」以呈現代臺灣生物多樣性為主,用光牆意味迎向光明未來。 相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本區介紹哺乳動物及鳥類共65種臺灣常見生物。透過簡要呈現臺灣生物的形象及說明,幫助觀眾建立對周遭生物的概念。例如一般大家對鳥類的印象可能就是鴿子、麻雀、白頭翁,但其實臺灣還有很多常見的、漂亮的生物就在我們身邊。例如翠鳥,牠的捕食方式很特別,會在水邊找芒草或小枝頭暫停,觀察水中的活動,找到魚後會咬回原來的定點食用。五色鳥叫聲很特別,就像和尚敲木魚,在二二八公園裡就可以看到。還有佛法僧,很多人以為是外形跟佛僧有關係,其實是牠的叫聲近似日文的「佛法...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種植油棕櫚加速了野豬繁殖,這比實際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破壞更大。 印尼和馬來西亞已砍伐大片森林,改種油棕櫚。這座油棕櫚種植園位於馬來西亞的沙巴州。/ PHOTOGRAPH BY 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馬來西亞大陸的雨林深處,有一個長久以來的謎團需要解開。自1980年代後期,在帕索森林保護區(Pasoh Research Forest,1500英畝與大片保護區相連的大量原始森林)工作的科學家發現,這座森林的下層植被消失了。隨著時間過去,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愈來愈輕鬆地穿越叢林,而不用在幼苗和樹苗...
最新定序的基因藍圖,有望協助科學家複製這種已在1980年代宣告滅絕的掠食性有袋動物。 袋狼又叫做塔斯馬尼亞虎,是一種有袋類掠食動物,最後的活體目擊紀錄是在1930年代。TAXIDERMIC SPECIMEN,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一具108年前保存下來的袋狼寶寶標本,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充足且保存良好的遺傳物質,讓他們定序出這種動物的完整基因體,為已滅絕動物創造出品質絕佳的基因藍圖。 根據這個月出版的《自然:生態學與演化》,袋狼的基因體揭露了這種有袋動物的演化,以及邁向滅絕的衰亡細節,這對複製袋狼的計畫是關鍵...
1. 海馬與棉花棒揭開了一個不安的真相 攝影師賈斯汀.霍夫曼(Justin Hofman)拍攝到一隻海馬帶著一根廢棄棉花棒游泳的照片,海馬會用尾巴抓住漂浮的物體,並隨著洋流移動。原本大家還興致勃勃地看這隻小海馬一邊抓著少許海草一邊隨著潮流靠近,但看到塑膠垃圾與其他非自然殘骸開始出現在眼前,間接顯示了海洋污染的問題。 2. 今年農曆閏六月,鬼門開不開? 今年農曆六月過完還有一個六月,稱為閏六月,閩南語的俗諺中,有一句「三年一閏,好歹照輪」意思是風水輪流轉,不管是好事或壞事,每個人都會遇到。這裡的「三年一閏」是指每三年就會有一個閏月,其實這是一個約略的說法,精...
科學家相信這種5500萬年前的鳥類體型和人差不多大。 這幅插畫將碧絲巨鳥企鵝重現,並和人類潛水員做比較。 COURTESY SENCKENBER 在紐西蘭南部的漢普登海灘(Hampden Beach)上,最近發現了一隻巨型企鵝的化石。研究人員相信,這些化石來自一種100公斤重的古代企鵝物種,身長約178公分,和男性平均身高相同。這個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Kumimanu biceae(碧絲巨鳥企鵝),源自當地語言的「怪獸」和「鳥」1在紐西蘭毛利語中,屬名的kumi為神話中的巨大怪獸,manu則是鳥的意思,而種小名則用來紀念主要作者母親之名Beatrice。。 這個物種據信生活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