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具有「水陸兩棲」能力的臺灣水韭,為臺灣特有的原始石松類植物,全臺只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可見到它的蹤影。如今科學家進一步揭開神祕面紗,林試所1月10日宣布,臺美研究團隊自2018年起對臺灣水韭進行基因組定序,發現臺灣水韭與沙漠植物類似,都可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進行「景天酸循環」光合作用。 研究成果已在去(2021)年11月正式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林試所表示,未來也將擴大研究範圍,探討其他水生植物是否也能行「景天酸循環」。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為臺灣人工林經營增添香氣!農委會林務局宣布,正式將臺灣山茶納入林下經濟品項,三年即可採摘、收成;同時,政府跨部會協調開放,保安林範圍私有地主或國有林承租人,於顧及保安林功能前提下,也適用林下經濟經營、容許兼營。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隨著人類在地球上的足跡不斷擴大,道路將棲地切得支離破碎,為野生動物建造的生態廊道近年也愈來愈普及。
文:吳政倫(臺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碩士) 在臺灣海拔1500-2500公尺的山區裡,夏季午後經常烏雲密布,不久後便會降下大雨;即使在沒下雨的日子裡,山頭也經常雲霧裊裊,一直到入夜後才逐漸散去,這就是臺灣中海拔霧林帶的日常景色。霧林帶是臺灣雨量最多的區域,也是闊葉林與針葉林的交界帶;闊葉林的主要優勢物種以樟科、殼斗科為主,針葉林則以松科、柏科植物占優勢,兩種林相,隨著緯度與海拔的些微差異,相伴為生。 在臺灣西南部中海拔山區溼涼的夜裡,有一種全身潔白,背著圓錐形殼的蝸牛,伸展了較平常長的腹足緩慢而靈活的爬行在6公尺高的大葉楠樹冠,猶如棲息在深山迷霧中的白色精靈,牠就是2008年發表的林氏高...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塑膠垃圾遍布全球海洋,出現在海灘、魚類體內甚至北極海冰中。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12月的一份報告明確指出,美國有很大的塑膠垃圾處理問題。 美國當前垃圾回收體系嚴重不足 報告顯示,美國是全球塑膠樹脂的主要生產者。樹脂是所有塑膠工業和消費品的前驅材料。此外美國還每年進出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塑膠製品。 按人均計算,美國產生的塑膠垃圾比中國多一個數量級,但中國較常因汙染相關問題而受到批評。根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項新研究發現微塑膠無處不在,不只上至聖母峰,下至馬里亞納海溝,甚至地球對流層的高處也有,而且風速能將它們散播到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