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劉庭莉、林郁宸(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臺灣研究團隊5月24日在國際期刊發表最新研究,證實森林砍伐造成的日溫差加劇,會影響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這是全球首度證實此機制。研究透過合歡山的埋葬蟲與麗蠅競爭的實驗表明,山區的棲地破壞顯著增加日溫差變化,導致日間高溫增強麗蠅的競爭力,而夜間的低溫則限制了埋葬蟲處理屍體並對抗麗蠅的能力。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李明真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夏天快到了,很多人開始規劃親海旅行。臺灣的賞鯨季節約在4月-10月,有很高的機率能看到悠遊海中的鯨豚。不過,你的賞鯨行程是否對鯨豚友善? 為了降低對鯨豚的干擾,賞鯨業者大多須遵守賞鯨指南或規範,例如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追逐或包圍鯨豚等。不過,相關規範卻很少提到船隻本身的噪音。海洋科學家呼籲,賞鯨指南盡速納入船隻噪音管制,不要讓快樂的海上賞鯨打擾了鯨豚的日常。
這可不只是一隻瘋傳的網路寵兒而已,光是在汙染狀況曾經惡名在外的芝加哥河裡有擬鱷龜,就說出了關於美國水域健康狀況的重要故事。 「你看那隻動物!」植物學家、也是很受歡迎YouTuber的裘依.桑托瑞(Joey Santore)在他最近貼在推特上的影片中大吼。桑托瑞在芝加哥河靠近戴維遜街(Division Street)和鵝島(Goose Island)東邊那一帶划獨木舟,結果看到一隻頗壯觀的擬鱷龜趴在一堆生鏽鐵鍊上,可能是在曬太陽。 「你看起來挺不錯的,我真是為你驕傲!」當桑托瑞漂過這隻重量級爬行動物身邊時,他開玩笑地對牠喊道。 從他貼了這段影片之後,網路上就為這隻動物瘋狂,桑...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圓圓的耳朵、耳後的虎狀斑,前額的白條紋,這些特徵聽起來好熟悉。不過這可不是石虎,而是日本唯二的貓科動物「對馬山貓」。對馬山貓分布於日本九州長崎縣對馬島,對馬島由兩大島組成,萬關瀨戶以北稱為上島,以南稱為下島。過去,上下兩島皆是山貓的分布地,但因伐林和人為開發,使得族群數量減至不到100隻,且集中分布在上島。隨著近年保育成效佳,下島也開始出現牠們的蹤影。 應農委會特生中心與林務局邀請,「對馬野生生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官木滑黃平5月18日向台灣民眾與相關單位分享第一手的保育經驗。參考對馬島,臺灣近期發現首起的石虎貓殺案例,過去也曾在對馬島上發生過,而貓殺對象...
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也稱為瑞氏海豚(Risso’s dolphin) ,是花蓮海域常見的老朋友,從外觀來看,牠們有顆圓圓的大頭,常被討海人稱為大頭仔、和尚頭,除此之外,花紋海豚跟多數海豚的氣質也不同,牠們時常跟船保持一段距離,在海面上優雅、緩慢地游,也不太會主動靠近船隻,而有經驗的船長們也會控制好賞鯨船跟花紋海豚間的距離,讓遊客們能觀察牠們悠哉悠哉的海洋慢活風,同時降低對牠們的影響。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過去23年的賞鯨目擊資料,一起認識這群神秘客「大頭仔」吧!
有注意到過年時的白鯧越來越小越來越貴嗎?為什麼海鮮似乎變得越來越昂貴,以前常見的魚也越來越小或越來越少?臺灣的漁業和海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臺灣位處熱帶與副熱帶交界地區,黑潮穩定地流經東海岸,洄游性魚類隨著季節自然地乘著黑潮洄游至此,部分鯨豚也為了捕食隨之而來;東海岸陡降的海底地形,造就了多樣的棲地讓食性不同的鯨豚能夠在此覓食和休息。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各項合適條件,周圍海域曾記錄過可以見到的鯨豚種類約30多種,為全球鯨豚物種的三分之一。 儘管鯨豚保育在國際上已經推廣倡議多年,臺灣也自1990年將鯨豚納為保育類動物,要再捕捉已不可行,但鯨豚在海洋中的威脅並未隨著時間減少,甚至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