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 為減緩氣候變遷,全球減少使用化石燃料,開發低碳能源,海草或海藻有望取代玉米,成為新一波生質燃料的來源。美國海岸線長,大力推展海藻養殖。麻州與緬因州外海均是很合適的養殖地點,但這裡也是極度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遷徙路線。美國科學家擔心海帶田使用的繩索纏繞鯨魚,成為牠們路途中的危機。
近期天文學家發現第二個多行星同時圍繞雙星系統的恆星運行,而非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只圍繞一顆恆星。這顆新發現的行星圍繞TOI-1338運行,TOI-1338是一個雙星系統,距離我們約1317光年,位於繪架座。這個系統也被稱為BEBOP-1,由兩顆相互繞軌道運行的恆星組成,恆星之一TOI-1338A質量比太陽大了約10%,另一顆恆星TOI-1338B則更冷、更暗,質量只有太陽的三分之一,彼此互繞週期為14.6天。 2020年,使用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的數據,在TOI-1338系統中發現了行星TOI-1338b,其半徑為地球6.9倍,軌道周期為95天。研究人員表示凌日法可以測量TOI...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6月13日南方澳漁民捕撈到一尾稀有史前深海巨鯊「歐氏尖吻鮫」(哥布林鯊);不久前也有拉麵店以來自深海的「巨深水蝨」作為食材料理。為何兩種居住在深海的罕見生物會被捕撈上岸?其實牠們皆來自「不分目標物種、通通一網打盡」的底拖網漁船。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6月16日召開記者會,控訴底拖網造成海洋資源枯竭,並前往行政院「倒魚」陳情,呼籲政府正視底拖網危害,儘速立法全面禁止底拖網漁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臺東林管處日前接獲臺東市建和社區蜂農通報,三天內共有九個蜂箱遭破壞,經設置紅外線相機,確認為臺灣黑熊亞成個體。為避免黑熊再度光顧,林管處已請蜂農移置蜂箱。近期黑熊出現淺山的機率提高,臺東林管處表示,黑熊不會主動攻擊,若在野外遇到黑熊應儘速安靜離去,發現熊並通報最高可獲8000元獎勵金。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6月8日海洋保育團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簡稱黑潮)線上發布全臺第一本《花紋海豚體表傷疤圖鑑》,透過照片辨識方法(Photo-ID),分析花蓮海域50隻花紋海豚的體表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