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水獺如何大啖鱷魚
Mar. 15 2014

水獺如何大啖鱷魚

遊客照片捕捉到水獺攻擊的驚人畫面。 在佛州伍德拉夫湖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一隻飢腸轆轆的水獺對水中的鱷魚發動攻擊。 攝影:GEOFF WALSH 蛇鱷大戰的圖片讓你吃驚不已嗎?再來看看這個:照片中可看到一隻佛羅里達州的水獺正在攻擊一隻幼鱷,它即將是水獺的午餐。 這張照片是遊客喬夫.瓦爾胥(Geoff Walsh)在2011年到佛州伍德拉夫湖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Lake Woodruff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時所拍攝,野生動物保護區在上週將它發表到臉書粉絲頁上。我們最喜愛的爬蟲類專家泰瑞.菲利普(Terry Phillip)馬上有了回應:「老天...

成吉思汗的祕密武器
Mar. 11 2014

成吉思汗的祕密武器

樹木年輪的研究暗示,一場漫長的雨季給了他侵略與征服所需的資源。  撰文:Roff Smith, National Geographic 對13世紀的牧民而言,4 月的陣雨並沒有帶來 5 月的花朵—–它們帶來了蒙古大軍。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赫提地球觀測室一群研究樹木年輪的科學家進行了一份新研究。他們可能發現了800年前一群原本沒沒無聞的蒙古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十年間橫掃大半個亞州、所向披靡的原因:在那原本乾燥寒冷的乾草原上,他們遇上了一場前所未見的氣候異常,有長達15年時間都雨量豐沛、天氣和煦。 團隊從蒙古中部的杭愛山上取得西伯利亞松的年輪...

魚中之王
Mar. 10 2014

魚中之王

魚中之王 迅疾如風而體型碩大的大西洋黑鮪是高價的壽司食材, 在人類過度捕撈下,這種大魚的命運在未定之天。 撰文: 肯尼斯・布勞爾 Kenneth Brower 攝影:布萊恩・史蓋瑞 Brian Skerry 前一刻,海底還是一片單調的湛藍,宛如一座空蕩蕩的大教堂,太陽像個飄忽不定的熱點,掛在上方由波浪構成的穹頂中,一道道光芒彷彿穿透彩繪玻璃般照射下來。下一刻,海裡就充滿了炸彈狀的巨大黑鮪魚,最大的有超過4公尺長、逾半公噸重。在經過海水折射的陽光照耀下,牠們灰白色的腹部光芒四射,固定不動的鰭――包括長而有弧度的臀鰭以及第二背鰭――則如軍刀般閃閃發亮。迅速擺動的尾鰭推動魚群...

巨蟒大戰鱷魚
Mar. 04 2014

巨蟒大戰鱷魚

一條橄欖蟒(olive python)緊緊纏住一隻澳洲淡水鱷(Johnson’s crocodile),這張照片是用手機拍下的,攝於澳洲昆士蘭。 攝影: TIFFANY CORLIS, ABC NORTHWEST VIA EPA 在澳洲昆士蘭北部,一條3公尺長的橄欖蟒搏鬥了許久之後制服了一隻澳洲淡水鱷。一個幸運的路人拍下了這個過程。 我們採訪了南達科塔州拉皮德城爬蟲公園的園長泰瑞・菲利普(Terry Phillip),向他請教蟒蛇和鱷魚之間的關係,以及蟒蛇如何控制食量。 Q: 看這些照片會覺得似乎是兩隻怪獸在打鬥,而那條蛇後來也許會後悔吃下這一餐。這是碰巧被人拍...

21世紀雙城記
Mar. 02 2014

21世紀雙城記

在兩不情願的情況下,柏林與雅典被迫結成北債主與南債戶的關係。如今這兩座城市象徵著渴望統一卻分裂的歐洲。   撰文:亞當‧尼可森 Adam Nicolson 柏林攝影:葛德‧路德維格 Gerd Ludwig 雅典攝影:艾力克斯‧馬約里 Alex Majoli   柏林和雅典可以被視為歐洲兩個極端的象徵:一個在北方,灰暗、地處內陸、富裕;另一個位於愛琴海岸,花園裡爬滿九重葛,街上的橘子樹結實累累。 事實上,這兩座城市都不太符合它們的形象。德國的首都洋溢著共產政權解體後的自由活力,享有歐洲夜店之都的名聲,而沐浴在愛琴海陽光下的希臘古都,卻尚未從過去幾年來的歐元危機重創中完全恢復...

大貓熊的漫漫歸鄉路
Feb. 24 2014

大貓熊的漫漫歸鄉路

                    撰文: 陳寅蓉 Jerome Pouille: 部分英語撰文及資料提供 攝影:羅小韻 貓熊母女奇珍和真真從「熊貓谷」(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葫蘆形操場的鐵門後探出頭的那一刻,在場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母親奇珍步態從容,邊走邊聞,關心新環境的狀態。女兒真真緊跟在後,剛開始還有些緊張,左顧右盼。沒想到奇珍就在女兒走神的時候快速走到活動場的另一端,躲在兩座木橋和茂密灌木後面,真真著急地原地轉了幾圈後,慢慢走到其中一棵樹...

洪水來了,螞蟻如何合作渡過難關?
Feb. 20 2014

洪水來了,螞蟻如何合作渡過難關?

撰文:Angie McPherson 當大雨滂沱、洪水四溢,有些螞蟻就會開始搭起浮筏。 雖然科學家早就知道螞蟻有這個防洪機制,但對於牠們在搭建浮筏時背後所做的決策,仍是所知甚少。 螞蟻搭起能逃離水患的浮筏,以保護蟻后。攝影:Jessica Purcell 一篇於2月19日發表在期刊《PLOS ONE》的研究指出,居住在瑞士氾濫原的山蟻Formica selysi會合力保護蟻后,牠們策略性地以幼蟻、蟻蛹和工蟻搭成浮筏,再讓蟻后坐在浮筏中央,慢慢漂離水面以及其他的危險。 一開始,科學家對於螞蟻的這個舉動感到相當不解,因為浮筏的最底層有可能會被魚吃掉或被紊亂的水流給沖走。(圖片:...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