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618 筆相關資料
難以適應的新常態 在這個危險時期, 人類內心最深的渴望就是拉近彼此的距離── 但這也是我們被告誡不能做的事。 撰文:辛西亞.戈尼 看看我們有多幸運多虧這些科技設備,我們能從世界兩端看見彼此。我們會珍惜,我們會知足。 這個術語一開始很怪,接著就無所不在了:在我們的報導、提問、論述以及夢裡。在我居住的加州,一天早上我醒來時心臟跳得很快,因為做了個惡夢:我想買布來做口罩,但其他顧客不肯跟我保持距離。你們那裡是怎麼說的?我在網路上問了其他地方的朋友,得到了一大堆回覆。巴西:Distanciamento social,法國:Distanciation sociale,...
當病毒來到肯亞 在擁擠的居住區中,有人害怕疫情,也有人自製口罩。 攝影:妮可.索貝奇 故事背後 在奈洛比擁擠的居住區中,要確保自身安全不受COVID-19威脅,可能是負擔不起的奢侈。 對肯亞多數人來說,儘管COVID-19 來襲,生活仍得繼續下去。然而在這個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要防禦這種致命的病毒特別困難:在肯亞5300 萬人口中,有將近37% 的人一天的生活費低於1.9 美元。這裡有許多人仰賴非正式市場取得食物、藥物和工作,因此自我隔離的程度很有限。 自從3 月中COVID-19 傳入肯亞後,我看著病毒在我住了八年的奈洛比擴散開來。...
洗手抗病毒 世界上的窮人最終會有乾淨的水來洗手和飲用嗎? 撰文:妮蘭賈娜.包米克 「你專程從孟買來教我們洗手?」 村民止不住地笑著尤蘇夫.卡比爾。他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位於孟買的辦公室工作,他部門的名稱是WASH(洗),負責供水、衛生設施與個人衛生。他來到孟買東邊約400 公里處的拉杜爾地區,向民眾宣導洗手可以維護健康。 卡比爾發現,在拉杜爾就像在馬哈拉什特拉邦其他地區一樣,許多村民不重視洗手。他回憶說:「他們看不到洗手有任何實質影響。」 這是早在COVID-19 大流行之前的事。 3 月24 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下令全國超過13 億人必須待在...
認識你臉上的小房客 本文作者在從自己的毛孔取出的樣本中,看到了無時無刻都陪著她的夥伴: 微小的臉部蟎蟲。 撰文:艾瑞卡.英格哈普特 我們和臉上的蟎蟲可能是一種共生關係:我們以毛孔裡的黏稠物餵養牠們,牠們則幫我們的皮膚保持乾淨。 此時此刻,數百或數千隻微小的八足動物正窩在我們的臉部毛孔深處──包括我的臉、你的臉、你好友的臉,以及幾乎所有你認識或喜愛的人的臉。在某種意義上,牠們是我們最親密的夥伴。這些動物是蟎蟲,一種微小的蛛形綱動物,跟蜘蛛和蜱有親緣關係。牠們小到肉眼看不見、小到我們感受不到牠們的活動。倒不是說牠們經常移動:臉部蟎蟲是終極隱士,很可能終其一生都生...
動物行為 了解烏賊捕獵的新視角 科學家在讓這種頭足類戴上眼鏡後,研究牠們的3D 視覺 這隻烏賊…在耍酷嗎?讓烏賊戴太陽眼鏡可不是為了時尚:這些太陽眼鏡讓科學家了解,烏賊跟人類一樣有立體視覺,也就是透過雙眼觀看而獲得可見對象深度的視覺。 當在螢幕上秀出稍微分開的兩隻蝦子的電腦影像(一紅一藍),這些受過訓練的無脊椎動物每次都靠得夠近,讓觸手能碰到這些虛擬獵物。這表示烏賊正在幾秒之內估算深度,牠們的腦會將紅色和藍色蝦子的影像整合成一個3D圖像。 明尼蘇達大學的生態學家崔佛.沃迪爾說,在水中判斷出另一隻動物的位置,對歐洲烏賊在捕捉快速移動的獵物時非常...
創新者 高騰.夏 他利用遊戲的力量推動野生動物保育。 撰文:泰瑞莎.馬凱莫 攝影:瑞貝卡.黑爾 高騰.夏在IT 產業工作了20 年──而他終生都關心自然。他發現只有科學期刊會提到保育的進展,「但數據裡面的故事情節令人驚喜,它們很迷人。」夏說:「它們絕對是可以吸引觀眾的東西。」 夏是一位國家地理探險家,他渴望將他的高科技技術應用在野生動物保育,並在2016 年成立了一家名為大象網(Internet of Elephants)的遊戲公司。這家位於肯亞的新創公司根據真實世界的數據,創造了講述真實保育故事的數位體驗。 舉例來說:Wildeverse 是一款類似寶可夢...
白鯨的身世之謎 撰文、攝影:歐登.利卡森 這隻白鯨很友善、訓練有素、戴著繫帶。牠是從哪裡來的? 2019 年4 月底,一位我認識的漁夫──喬爾.黑斯登,打電話給我。在靠近挪威北端的地方,一隻白鯨在他的船邊游動。牠出現時被繫帶緊緊纏繞住,黑斯登不知如何是好。身為海洋生物學家,我知道必須馬上移除這些繫帶。我們聯絡了挪威漁業署海洋監測部。當視察員約根.瑞.威格和他的組員與黑斯登的漁船會合時,這隻3 公尺半的雄鯨熱切地與他們互動。牠顯然受過訓練。 當黑斯登為牠移除繫帶時,謎團加深了。繫帶上接了一個相機座,繫帶的插扣上則印了「聖彼得堡裝備」(英文)字樣。這玩意兒看起來...
我們為什麼恐慌 撰文:艾咪.麥基弗 從史前時代到現代,我們焦慮的腦部都會因為面對未知的恐懼而短路。 已有研究顯示,慢性壓力確實可能會使幫助我們理性思考的腦部區域變小,而這可能進一步助長恐慌。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蔓延至全世界,我們看見人們會為一捲衛生紙、一瓶乾洗手或一片口罩付出多大精力。隨著確診病例數增加,而各國紛紛取消大型集會或關閉商店以促進大眾保持社交距離,這些不確定性正在導致所謂的「恐慌性購買」,使商店貨架清空的速度比能夠重新上架的速度還快。 恐慌性購買日用品是疾病流行時,人類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之一,這種行為至少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就開始出...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