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03 筆相關資料
班巴拉豆(Vigna subterranea)和野草可能不是大多數菜單上的首選,但搜尋著現代作物的野生近緣種的科學家,可能已經為我們未來的食物需求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學者分析了在芝加哥窗殺(撞擊建築物玻璃窗而死亡)、製成標本收藏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候鳥發現,這些鳥類的體形似乎正在變小。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大衛.威拉德(David Willard)自1978年測量芝加哥死亡鳥類的體形,40年來共測量7萬716隻。從他的卡尺和刻度尺得到的數據顯示,幾十年來鳥類身體變化的趨勢是雙腳愈來愈短、愈來愈細,翅膀愈來愈長。他將研究發表於《生態學通訊》(Ecology Letters)期刊。
生物炭是一種通過特殊化學工藝製成的木炭,看起來不起眼,像烤肉剩下的餘炭。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生物炭可以將碳固定在地下數百年、促進植物生長、提供永續熱源,甚至可以減少乳牛的甲烷排放。
使用再生能源的好處有很多,但它也並非沒有缺點。從太陽能到風力發電,快跟「101氣候教室」一同來探索這種世界上使用率增長最快的能源類別吧!
由於氣候變遷的速度超過了大多數農作物的適應能力,世界各地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祕魯安地斯山脈上有座博物館,保存著每天數百萬人食用的重要糧食──馬鈴薯。 博物館的農藝學家持續搜集農民的祖傳知識,找出馬鈴薯中有助度過乾旱、洪災和寒凍的基因。
信不信由你,濾食性的巨型尾海鞘是脊椎動物的遠親。牠們用身體周圍一層黏液球囊過濾食物,但這種濾食機制也會困住許多微塑膠顆粒。
上升的 CO2濃度和一個暖化的地球代表植物會長得更大,也有更長的時間把陸地吸乾。這對人類的水源供應而言是個壞消息。 在本世紀結束前,植物可能會消耗掉更多的水,讓住在北美、歐洲和中亞的人們能使用的水變少──就算下雨和降雪增加也一樣,一份11月初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這樣描述。 植物是水循環的主要調節者,影響60%從陸地流往大氣的水分。現在有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是如何經由好幾個途徑改變著這個重要的循環。 「植物就像是大氣的吸管,控制著水如何從陸地流向大氣。」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