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03 筆相關資料
氣候之家報導,COVID-19影響了開發中國家今年更新氣候行動計畫的步調,因為相關會議被迫延後,而且資源多投入對抗疫情。 巴黎協定通過五年,各國政府必須升級自己的氣候行動計畫,又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s)」,並於11月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召開前提給聯合國。這是對巴黎協定內建之減量機制(Ratchet Mechanism)的首次測試。
「屋頂農場」在過去十年中有不斷成長的趨勢。隨著日漸昂貴的化石燃料與都市居民的增加,有些農民認為都市農業可在不增加食品運輸成本與汙染的情況下幫助餵飽人口。
冬天是吃火鍋的季節,而金針菇等各式各樣的菇類更是不可少的火鍋配料,菇類品項眾多、料理簡易,低脂又富含膳食纖維,成為許多人喜愛的食材之一。根據統計,全台菇類年產超過150萬噸,產值高達130億,且持續成長,可以說是「小菌立大功」。 不過,多數的菇類都以太空包的方式種植,臺灣光是種植香菇每年就要用掉超過2億個太空包,若加上杏鮑菇、木耳等其他菇包用量上看5億個,這些太空包多數無法重複使用,過去都以堆肥處理。為了提高用過菇包的再利用價值,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結合循環經濟的精神,開發菇類剩餘資材的三度再利用技術,除了替菇農增加轉廢為材的效益,也可減少每年太空包的新刨木屑使用量。 俗話說的好,沒吃...
一份新研究表示,冰量減少、永凍土融解、野火肆虐等發生在北極與南極的問題,對全世界的天氣和海平面帶來的衝擊會比預期來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