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佔地球表面的71%,但沒有人知道如此大量的水是如何或何時到達地球的,然而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新研究讓科學家離回答這個問題又近了一步。在馬里蘭大學地質學助理教授梅根.紐康(Megan Newcombe)的帶領下,分析了自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以來一直在太空中漂浮的熔化隕石。他們發現這些隕石的含水量極低,也是有史以來測量過的最乾燥的地外物質之一。 這些結果使研究人員排除了它們作為地球水的主要來源,可能對在其他行星上尋找水和生命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助於了解使地球成為宜居星球的不可能條件。 研究小組分析了七個熔化的隕石或稱為無球粒隕石(achondrite meteorit...
天文學家發現在太陽大氣層中一種類似「心跳」的無線電爆發模式,而這個電波的跳動模式對於理解太陽表面耀斑是如何釋放巨大的能量有關。太陽無線電爆發通常與太陽耀斑相關,而且經常出現重複模式的訊號。一個跨國研究團隊在分析2017年7月13日的一次太陽耀斑事件的微波觀測資料後,成功揭示了這個訊號模式的來源。這些觀測資料是由紐澤西理工學院的擴展歐文斯谷太陽陣列(Expanded Owens Valley Solar Array, EOVSA)捕獲的,這個無線電波望遠鏡陣列位於美國加州的歐文斯谷無線電天文臺(Owens Valley Radio Observatory, OVRO)。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的停經婦女骨質流失速度更快。在各類常見空汙中,氮氧化物是造成骨質流失的主因,它對腰椎的損害更是一般老化的兩倍。 這不是第一次科學家發現空汙對骨質疏鬆、骨密度、骨折的危害。新研究則進一步探討了不同類別的空汙與人體各部位骨質流失的關聯。
Wolf-Rayet star(簡稱WR星)是大質量恆星演化成超新星前的罕見前奏。NASA/ESA/C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捕捉到了WR 124恆星前未有過的細節,這顆恆星位於人馬座,距離地球1萬5000光年。 一個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獨特光環包圍著這顆恆星,在韋伯探測到的紅外光中發出光芒,宇宙塵埃正在這些恆星周圍的星雲中形成,天文學家試著在WR 124上尋找新的發現。 大質量恆星在它們的生命週期中快速發展,並不是所有的恆星在成為超新星之前都經歷了短暫的Wolf-Rayet階段,這使得韋伯的觀測對天文學家來說很有價值。Wol...
星艦迷航記是多數天文迷都知道的一部作品,1991年7月,業餘天文期刊《天空與望遠鏡》(Sky & Telescope)在一封羅登貝瑞與天文學家們合著的一封信中,證實了原著設定中波江座40A正是瓦肯人的故鄉,而有一顆2018年發現的系外行星,就是繞行波江座40A公轉,因此有許多人都為了這個幻想成為現實的事件而大感興奮,甚至在遊戲中藉由引擎重現該行星,然而近期的一篇論文顯示,這可能只是該恆星的虛偽光譜,並不是「瓦肯」行星。 這顆目前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網站上仍可搜尋到,名為波江座40 b的系外行星是一顆超級地球,每42個地球日會繞行其母恆星一圈,意即一年是地球的42天;它是透過...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教科書上寫:地球構造分四層,從外至內分別為地殼、地函、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但最新研究發現,在內核的內部還一個650公里寬的固態金屬球。這個發現不僅可能改寫教科書,也有助解析地球磁場的生成。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好奇號(Curiosity)探測車拍攝到火星上的第一張雲隙光照片,看起來如夢似幻的場景。好奇號在2月2日拍攝到了這張照片,當時的太陽落在一團薄雲後面及下面,這些雲也處於「異於常雲」的高度,表示它們可能是由二氧化碳冰構成的雲,太陽光透過雲層後呈現了些微柔和的綠色及粉紅色,這與地球上雲隙光的物理機制雖然相似,顏色卻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