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檔案中的歷史故事 每到枯水期、颱風季,新聞常會報導水庫的蓄水率,供應新北、桃園、新竹用水的「石門水庫」往往是關注重點。石門水庫已陪伴臺灣民眾走過一甲子歲月,在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的庫房中,留有一批被視為鎮署之寶的檔案,記載石門水庫從設計到興建期間的大小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團隊自 2020 年起進駐北水分署 19 個月,重新整編 7 千多件、數十萬頁的檔案,又花了近一年研究解讀,終在 2023 年公開其中的 1,700 件、約 14 多萬頁「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檔案」數位影像,並與北水分署合作出版《石門水庫歷史檔案中的人與事》專書,藉由歷史...
藏在語言中的南島語族發源之謎 南島語族發源自何方?是學界長期探索的焦點,在眾多研究領域中,語言學界為分布在南太平洋與印度洋諸島的族群確立關係,分類命名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語言證據指出,南島語族可能是從臺灣擴散出去。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語言學研究所張永利研究員,為我們深入分析,臺灣南島語保存哪些其他南島語「丟失的現象」,可以藉此重建南島語族的發展源頭與遷徙路徑。
喝其他動物的乳汁在自然界並不尋常──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乳糖不耐症。所以,為什麼人類在大約9000年前開始這麼做呢? 冰淇淋、奶油、優格、乳酪、一大杯冰牛奶。乳製品是現代美國飲食的要素之一。然而,椰子冰淇淋、腰果素奶油、燕麥優格逐漸盛行,這表示雖然有些人可能只是選擇不喝牛奶,但更多人其實是無法良好消化牛奶。 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跟所有哺乳動物一樣,無法在嬰兒時期之後消化乳汁,即使是現在,也估計有68%的全球人口無法耐受乳糖。真正的謎題是為什麼有些人要喝奶。 人類想喝奶的原因並不神祕,喝奶能帶來許多益處,特別是在食物稀缺時。綿羊、山羊、牛群是可移動、可再生的營養來源,能提供...
這件出土於約旦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珠寶做工精美,反映出其年輕主人的顯赫身份。 2018年,考古學家在發掘約旦南部一處墓葬遺址時找到了特別的發現:數千顆由琥珀、綠松石、貝殼以及其他材料製成的串珠,還有一枚由珍珠母貝精心雕刻而成的環與赤鐵礦綴飾。 串珠出土地點位在巴賈(Ba’ja)村,大約7400年前至6800年前,這裡曾是屬於農人與牧民的村落。考古學家從1997年起就開始發掘此地,希望能從社會結構、工藝、農業等各方面更加了解當地的新石器時代住民。 經過五年的努力,研究人員不止將這些串珠重構為原本的模樣,即一條多串項鍊,同時也對項鍊的主人有了更多了解:這條由超過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