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公分高的小小金色竹筏,揚著一張薄薄的船帆,由幾根狀似竹子的細棍綁成的船身上放著一個圓桶,還有支細長的槳,金燦燦的。我本以為是鍍金,但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鄭勤思說:「這是純金的喔。」因為他們以「X射線螢光分析儀」進行了非破壞性的科學檢測及工藝研究,確認了這艘小竹筏的黃金成色高達98%以上。黃金和竹筏是什麼奇特的組合?「這是1930年代流行的臺灣伴手禮,」臺史博典藏組組長張淑卿說,「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臺灣蓋了很多鐵路,火車站站長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廣鐵路旅行。日本人到臺灣時,會從臺北坐火車到臺南玩,這個竹筏就是當時的臺南伴手禮,甚至有一整條街的銀樓專門製作這種黃金竹筏,用玻璃箱裝起來,讓觀光...
「我們相信,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獨特的生命力。」 建築師楊棟仁為建築設計下了個大原則:「我們會因應周邊環境的脈絡,可能是都市、或者是自然的元素,去賦予一個我們覺得適合這個地方的建築。」而他對這片地區的看法,就展現在他的作品「南科卓越城」上。 這片建築基地位於臺南市安南區,距離大家心目中定義著臺南文化歷史地位的熱蘭遮城、赤崁樓、五妃廟、吳園等古蹟,或是美食聚集的國華街、民族路,其實一點也不近,但這裡卻乘載了許多人對新生活與新台南的期待。 昔時滄海,如今新城 不到300 年前,這裡還是臺江內海的一部分,因為曾文溪改道造成淤積,這片地方就在居民的圍墾利用下逐漸成為桑田。這段歷史還很年...
掀起時代波瀾的中、西醫之爭 你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嗎?不論是青春期的轉骨湯、生理期的四物湯或盛夏的三伏貼,身在臺灣的我們通常有透過中醫藥補氣強身的觀念,但你知道嗎?曾經中醫被視為落後、應廢止的舊習,而我們習以為常的中醫其實已經過「科學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帶我們回到百年前中醫被譏為「非驢非馬」的年代,從傳奇的中藥「常山」實驗,了解民初中、西醫論爭始末。
樹豆有「勇士豆」之稱,一直以來都是臺東地區南迴線原住民部落的重要糧食,可籽實鮮食,也可曬乾後儲存。目前市售樹豆多為真空包裝之乾籽實,多數消費者不知如何料理,才能煮到鬆軟好吃。近日,臺東農改場成功開發樹豆即食包,只需充分泡水,就可直接料理,且外觀不易塌陷變形,不論煮飯、煮湯、涼拌,甚至做成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