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ames Owen 編譯:向淑容 研究指出,巴拿馬的一處雨林有一個新的箭毒蛙種,其體型小得可以放在指甲上。 根據一篇上週發表於《動物分類學》(Zootaxa)期刊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在加勒比海岸附近的一個孤丘區域發現了這種亮橘色的有毒兩棲類。 新發現的橘色箭毒蛙外表和牠的親戚截然不同。Photograph by Abel Batista 這個最近得到科學描述的蛙種Andinobates geminisae身長僅有12.7公釐,研究團隊說牠目前還是一個神祕的謎團。 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同時也是哥倫比亞波哥大市安地斯大學演化遺傳學與生物統計學教授的Andrew Cr...
--> 攝影:松浦友也,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我住在一個典型的日式小鎮,常常在黃昏時去散步,」〈你的觀點〉社群成員松浦友也寫道。「在我散步的路線上,有一些從來沒人費心留意的小植物長在柏油路的縫隙裡。」松浦撿起了一些枯萎的植物,再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拍下這幅影像。 「在我們以為的大自然中,其實還有更驚人的自然藏在微小的細節裡,而生與死的戲碼也不斷在當中上演著,」他寫道。 在〈腐朽的藝術中〉可欣賞更多松浦的掃描電子顯微鏡作品。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到我們網路攝影社群的全新介面分享作品、接拍攝影任務、為作品發聲,並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
別看牠毛茸茸、一副很好摸的樣子 —– 這可是全美國最毒的毛毛蟲,碰了要送醫院的。 這種毛蟲俗名叫「貓毛蟲」(puss caterpillar,學名 Megalopyge opercularis),根據新聞報導,很多美國小孩接觸了之後都劇痛難耐。其中有些人是因為撫摸了牠們,有些人則是因為貓毛蟲從樹上掉到他們身上而受傷的。 一條貓毛蟲在葉子上覓食。攝影:George Grall, National Geographic 佛羅里達大學的昆蟲學家Don Hall說,貓毛蟲之所以會叫貓毛蟲,是因為牠看起來就像一隻毛茸茸的可愛家貓。但儘管這種蟲看起來很柔軟,牠們...
Popper(右)正與伙伴在海上自在悠游,2009年在台中海域拍攝 。照片:台大鯨豚實驗室提供,林思瑩攝影。 撰文:潘佳修 整個夏天,台大周蓮香鯨豚實驗室的白海豚海上調查小組,只要浪況、能見度許可,幾乎每天都在台灣西海岸為中華白海豚記錄數量、拍照,進行檢測水質等科學研究與監測。9月9日這天,正當工作人員收工準備打道回府時,接到苗栗船長的電話:「有隻白海豚在海上載浮載沈!」原本是海上觀察小組的一行人頓時變成鯨豚擱淺人員,急忙趕往現場。經過辨識比對,赫然發現這隻白海豚竟然是9月8日在大安溪出海口北邊見到的雌鯨豚Popper。那時牠還活蹦亂跳地在覓食,怎麼到了隔天就成了一具海上浮...
無視於國際捕鯨委員會制定嚴格捕鯨標準的決議,日本仍計畫明年重啟科學捕鯨行動。 日本科學捕鯨計畫的對象之一:小鬚鯨(minke whale),悠游於南極洲附近的麥克瑪多峽灣(McMurdo Sound)的大海中。攝影:NORBERT WU, MINDEN PICTURES 撰文:Jane J. Lee 編譯:洪莉琄 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對科學捕鯨行為訂定了更為嚴峻的標準,而日本對此決議的回應是:在9月18日宣布將於明年重啟科學捕鯨計畫。 這項由紐西蘭提出的無拘束力決議,採納了今年稍早的聯合國國際法庭的判...
--> 攝影:Malgorzata Walkowska, 國家地理〈你的觀點〉 國家地理「你的觀點」社群成員 Malgorzata Walkowska 一家人到波蘭的馬蘇里安湖地區遊玩,享受夏日的歡樂時光。「我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因此決定在這片有乾草堆的田野停下,拍幾張自然風光的照片,」Walkowska 寫道。「我才一下子沒注意,我那練體操的姪女就已經在乾草堆上跳來跳去,大顯身手。」 這張照片最近入選〈你的觀點〉每日精選。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歡迎到我們網路攝影社群的全新介面分享作品、接拍攝影任務、為作品發聲,並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互動。
--> 攝影:Nicolas Le Boulanger,國家地理〈你的觀點〉 〈你的觀點〉社群成員Nicolas Le Boulanger看見朋友養在玻璃箱中的寵物變色龍時,不禁認為即使受到主人寵愛,牠也不該身在這個地方。「這隻變色龍和牠的自然棲地分離了,似乎感到很困惑。我想把這種感覺傳達出來,」他寫道。「牠的表情好像在求救。」 Le Boulanger這張作品近期投稿於〈你的觀點〉攝影任務「不平凡的寵物」。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到我們網路攝影社群的全新介面分享作品、接拍攝影任務、為作品發聲,並與世界各地的攝影同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