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研究首度發現:胎盤中也有塑膠微粒 科學家憂已進入嬰兒體內
Dec. 30 2020

研究首度發現:胎盤中也有塑膠微粒 科學家憂已進入嬰兒體內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界首次在人類胎盤中發現了塑膠微粒,研究人員表示這「非常令人擔憂」。

首份鳥類國家報告出爐 揭開臺灣674野鳥族群趨勢
Dec. 29 2020

首份鳥類國家報告出爐 揭開臺灣674野鳥族群趨勢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鳥類是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臺灣記錄到的野生鳥類共有674種,其中有52種野鳥生存受脅,29種繁殖鳥類及15種度冬水鳥的數量下降中。到底臺灣鳥兒怎麼了?臺灣首份國家鳥類報告正式公開,整合了臺灣賞鳥志工長期監測調查鳥類,將臺灣的鳥兒現況公諸大眾,並以臺灣特有種烏頭翁為封面故事,想想我們可以為鳥做的事。 「鳥類是反映棲地環境狀態的重要指標生物,小鳥活得好不好,是一個國家環境是否健全的指標。」中華野鳥學會祕書長呂翊維說。

珊瑚不要跟我說再見
Dec. 24 2020

珊瑚不要跟我說再見

2020年是艱困的一年,疫情蔓延嚴重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在臺灣海域,長期滯留的暖水團則導致空前的珊瑚白化,從南部的墾丁、綠島蘭嶼、小琉球和澎湖群島,到北部和東北部海域的石門、野柳、龍洞灣及鹽寮灣,各地淺海都發生珊瑚大量白化的現象;在綠島和蘭嶼,甚至延伸到水深30公尺以下的海底,從岸上或海面就可隱約看見海底大片白色或螢光閃亮的珊瑚;不知情遊客可能會認為海底閃閃發亮、更美麗了,知情人士則憂心臺灣珊瑚礁的未來。 最近幾年,受到氣候變遷導致海水暖化和極端氣候的影響,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相繼發生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即使被譽為海洋保育典範的澳洲大堡礁,也在2016和2017年相繼發生珊瑚大白化,...

巴黎協定五歲了 45國加強2030年氣候目標 2021年氣候峰會更需一鼓作氣
Dec. 21 2020

巴黎協定五歲了 45國加強2030年氣候目標 2021年氣候峰會更需一鼓作氣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2020年即將結束,世界各國領導人在慶祝巴黎協定五週年的線上活動中,展現加強氣候積極度的意願。在長達六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後,75位國家領導人與歐盟和教宗方濟各一起提出了更嚴格的減碳計畫和承諾,以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

垃圾燒掉就沒了? 焚化後「飛灰」處理價格直直飆 舊有掩埋場活化先應急
Dec. 15 2020

垃圾燒掉就沒了? 焚化後「飛灰」處理價格直直飆 舊有掩埋場活化先應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高雄報導 臺灣每年產生近千萬噸廢棄物,即便資源回收率高達55%,每年仍有超過400萬噸的廢棄物需仰賴焚化處理,焚化約可降低九成的垃圾體積,也能發電,仍是當前主要的處理方式。 不過,別以為垃圾燒掉就好,焚化過後會殘餘「底渣」及「飛灰」,底渣可處理為再生粒料,但飛灰目前則無再利用技術,只能穩定化後掩埋,隨著國內掩埋場飽和,飛灰的處理價格也翻倍成長,目前市價每噸約1.6萬元,價格持續提高更讓地方環保單位吃不消。

低於2°C還差一步 研究:若守住2050淨零排放承諾 地球將升溫2.1°C
Dec. 14 2020

低於2°C還差一步 研究:若守住2050淨零排放承諾 地球將升溫2.1°C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新研究顯示,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目標,使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低於2°C,其實就在一步之遙。

微塑膠毒害海洋 中研院發現:潮間帶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Dec. 10 2020

微塑膠毒害海洋 中研院發現:潮間帶生物後代死亡率增3倍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流入海洋的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會造成海洋生物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增加3倍,而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越強。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余倖霈以潮間帶生物──紋藤壺為研究對象,發現紋藤壺若從幼生到成體持續食入微塑膠,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論文已於今年12月登上國際期刊《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