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古老的靈感來源
Nov. 2024

古老的靈感來源

古老的靈感來源 撰文:貝琪.利透 五千多年前,希臘基克拉哲斯群島的工匠開始創作小型的大理石裸女雕像,人物的雙臂交叉、一頭捲髮,眼睛瞪得大大的。雕像上曾經鮮豔的彩繪都褪色了,只留下原本彩飾的些微痕跡。然而正是這些相對樸素的模樣,影響了數千年之後的藝術家。 19世紀時,文物獵人開始在基克拉哲斯的古墓以及至少一座聖殿中找到這些雕像。許多雕像毀損的部位都一樣,都在脖子與膝蓋,表示這樣的損壞是刻意造成的,甚至可能是儀式的一部分。由於創造出這些雕像的文化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學者只能推測它們的意涵與功能。儘管如此,畢卡索及布朗庫西等現代藝術家都從這些獨樹一幟的風格,以及看似簡單的設計中...

綠色撒哈拉
Sep. 2024

綠色撒哈拉

綠色撒哈拉 撰文:李永適 繪圖:克里斯托夫.格羅貝爾斯基 CHRISTOF GROBELSKI   在本期雜誌,我們報導了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塞雷諾的重要考古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2000年在尼日尋找恐龍化石時,竟然發現了數千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其中包括大批墓葬。這個發掘計畫仍在進行中,對這片遺址的研究,將會讓我們對「綠色撒哈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綠色撒哈拉,正式學術名稱是「非洲溼潤期」,指今日撒哈拉沙漠地區曾經水草豐美、動物繁盛,如今日非洲中、南部草原一般的時期。 早在公元前44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經描述過綠色的撒哈拉。19世紀中北非沙...

揭開撒哈拉史前墓葬之謎
Sep. 2024

揭開撒哈拉史前墓葬之謎

揭開撒哈拉史前墓葬之謎 二十幾年前,一位古生物學家無意間發現了非洲最大的石器時代墓葬。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不斷回到當地尋找關於墓葬的線索,每次都有新的發現,也每次都帶來新的謎團。 撰文:彼得.葛溫 PETER GIN 實地攝影:保羅.維佐尼 PAOLO VERZONE 棚內攝影:瑞貝卡.黑爾 REBECCA HALE   在撒哈拉沙漠深處,一群科學家站在一座小沙丘上,盯著一座剛打開的墳墓。三具人類骸骨側躺著,彷彿在鬆軟的褐色沙子裡墜入夢鄉,再也沒有醒來。 黃昏將至,這是一趟遠征的最後幾天,造訪的地方是格貝羅,位於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經常有人把泰內雷...

追蹤長征的幽魂
Sep. 2024

追蹤長征的幽魂

追蹤長征的幽魂 記者保羅·薩洛培克的「走出伊甸園」計畫是一項走遍世界的徒步之旅,如今已邁入第12年。這次他來到中國,重新踏上90年前紅軍的長征之路。 撰文:保羅.薩洛培克 PAUL SALOPEK 攝影:約翰.史坦邁爾 JOHN STANMEYER   我已經在中國各地徒步旅行近三年了。預計結束時,總共會走大約6760公里。 我在2021年10月從中國西南出發,一路往東北漫步,大致順著一條稱為胡煥庸線(黑河—騰衝線)的假想地理分界線走。這條線分隔了中國較蒼翠、人口較密集的東邊,以及較乾旱空曠的西邊。走在我的路線上時,我沒有...

收藏臺灣的世代記憶
Aug. 2024

收藏臺灣的世代記憶

收藏臺灣的世代記憶 世界的臺灣歷史博物館──給400年後的我們一個眾聲喧譁的論壇。 撰文:鍾慧元 攝影:陳郁文   十多公分高的小小金色竹筏,揚著一張薄薄的船帆,由幾根狀似竹子的細棍綁成的船身上放著一個圓桶,還有支細長的槳,金燦燦的。我本以為是鍍金,但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鄭勤思說:「這是純金的喔。」因為他們以「X射線螢光分析儀」進行了非破壞性的科學檢測及工藝研究,確認了這艘小竹筏的黃金成色高達98%以上。 黃金和竹筏是什麼奇特的組合?「這是1930年代流行的臺灣伴手禮,」臺史博典藏組組長張淑卿說,「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臺灣蓋了很多鐵路,火車站站長的...

盎格魯-撒克遜船葬
Aug. 2024

盎格魯-撒克遜船葬

盎格魯-撒克遜船葬宣告一個時代的終結 撰文: 艾琳. 布雷克摩爾   英國地主伊迪絲.普利提想知道,她在英格蘭薩弗克的土地上那些奇怪的土丘底下到底有什麼東西,於是在1939年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掘工作,結果在這個名為薩頓胡的莊園上,出土了一座1400年前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墓葬,其中包含一整艘25公尺長的船,和一批教人目不暇給的墓葬器物。 這些華美的文物由來自遠方的貴重材料製成,改變了歷史學者對中世紀初期英國的了解,顯示如《貝奧武夫》等史詩所描寫的社會可能更接近真實,而不只是神話。 但根據劍橋大學格頓學院研究員艾瑪.布朗李發表的新資料,在墓葬中擺設器物的做...

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Jul. 2024

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總編輯的話 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撰文:李永適   這個月,我們以整期雜誌來探討全球的原住民,《國家地理》的採訪人員深入全球原住民社區,以五篇文章敘述了各地原住民如何守護自己的環境與傳統,並以「薪火相傳」報導講述原住民如何利用傳統知識與新科技來實現進步。「發聲倡權」的欄目則聚焦在原住民族的創作者與領袖人物,檢視他們如何促進我們的思考。 原住民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現在社會的多元性,提醒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並非唯一而必然,給予我們更多反思的機會。然而在多數社會裡,原住民族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依舊隨處可見。 臺灣人...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