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27 筆相關資料

牛羚啟示錄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1

牛羚啟示錄

12月|總編輯的話 牛羚啟示錄 撰文:李永適   在本期對塞倫蓋蒂的大篇幅報導中,作者彼得.葛溫深入解說了牛羚這種模樣怪異,卻極其重要的動物。牛羚又稱角馬,在大塞倫蓋蒂生態系中的數量達130萬隻,牠們最引人注目的行為就是每年追逐雨水而進行的大遷徙。這種大規模的動物遷徙實際上是帶動塞倫蓋蒂生命循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不過令作者驚訝的是,從個體,甚至小群體來看,牛羚似乎十分愚蠢,會做出完全不利於自己與群體的決定,甚至有時整個群體會列隊走向死亡。但是從整個族群或物種的角度,牠們又極其成功,是塞倫蓋蒂最成功的大型哺乳動物。 牛羚的這種行為,在人類身上也...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環境與保育|
Nov. 01 2021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桃園藻礁 誰讓藻礁成為激情對決的戰場? 撰文:李永適 攝影:陳郁文   距離「珍愛藻礁」公投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為釐清這個自今年5月以來掀起軒然大波的公投案爭議,我們特別在本期雜誌製作了〈藻礁 何去何從?〉。本刊作者居芮筠與攝影師張嘉麒、陳郁文數度在疫情中前往桃園藻礁地區,訪問多位學者專家,希望在公投前夕讓讀者對這攸關生態、環保、經濟,能源甚至國安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正如本篇報導指出的,桃園藻礁可以說是一片生物學上的奇蹟。每年僅能生長0.1公分的造礁藻類,自4500年前開始出現,竟逐漸構築成一片綿延27公里的廣大礁石區,孕育了臺灣沿海罕見的生...

運輸革命
科學與新知|
Oct. 01 2021

運輸革命

電能驅動的未來 運輸革命 撰文:李永適 攝影:達維德.蒙特雷奧尼 DAVIDE MONTELEONE   一場運輸的革命正在開展:電力驅動的汽車、火車與飛機等運輸工具正在快速發展。本期兩篇相關報導的作者之一克雷格.威爾許說:「小汽車與卡車正在經歷一場自上個世紀機動車發明以來最大的改造。」 不過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大的飛機,革命相對緩慢得多。在一些領域裡,值得期待的發展正在進行:如以廢棄物為原料的可持續性航空燃料、「綠色」氫燃料、以及零排放的電池驅動引擎。但是要大規模商業化,飛機革命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作者山姆.豪威.維侯衛克說,比方現在還沒有能...

阿富汗之亂可以避免嗎?
歷史與文化|
Sep. 01 2021

阿富汗之亂可以避免嗎?

9月|總編輯的話 911後20年 阿富汗之亂可以避免嗎? 撰文:李永適 攝影:琪亞娜.哈耶里KIANA HAYERI   在本刊截稿之時,這新一波的阿富汗悲劇還在發展。美軍仍手忙腳亂地執行在8月31日完全撤出阿富汗的任務,其荒腔走板的程度令人咋舌;許多恐懼塔利班統治的阿富汗人竭盡所能出逃或躲藏,以致在喀布爾機場發生當地人攀爬起飛中的美軍運輸機導致多人死亡、甚至有人從空中墜落的意外。這些畫面恐怕將深烙人心,成為標註這歷史事件的一個決定瞬間。 另一方面,幾天內勢如破竹輕鬆奪取阿富汗控制權的塔利班雖宣稱將特赦政府人員,允許婦女工作等,各地已傳出前政府人...

消除飢餓任重道遠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21

消除飢餓任重道遠

8月 | 總編輯的話 飢餓危機 消除飢餓任重道遠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古騰菲爾德 DAVID GUTTENFELDER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世界飢餓人口不斷增加。根據聯合國糧食計畫署2021年《世界糧食危機》報告,聯合國分析的55個國家和地區在去年有至少1億5500萬人在糧食安全上處於「危機」或更嚴重的狀態。不僅較2019年增加2000萬人,也來到五年新高。 在全球的尺度看,糧食計畫署統計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為將近6.9億人,預估到2030年將增長至8.4億人。也就是說,世界目前每九個人就有一個人填不飽肚子。讓世界在2030...

熱得要命
環境與保育|
Jul. 01 2021

熱得要命

7月|總編輯的話 夏季高溫 熱得要命 撰文:李永適 攝影:艾略特.羅斯ELLIOT ROSS   就在新冠疫情日益嚴峻之時,臺灣在今年5月還創下了另一個紀錄:2021年5月的平均氣溫達到攝氏31.5度,南部甚至出現40度以上高溫。中央氣象局表示,如果以13個平地測站代表臺灣,那麼今年5月就是「有紀錄(1947年)以來最熱的5月」。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被迫宅在家中的人數大增,因天氣炎熱在家開冷氣則使住宅用電增加,同時製造業仍繼續生產(尤其是高耗能目前又供不應求的半導體產業),導致臺灣用電量激增,5月分就打破了歷年用電尖峰紀錄,而且有五天位...

正視病毒
科學與新知|
Jun. 01 2021

正視病毒

COVID-19 正視病毒 撰文:李永適   自5月以來,臺灣新冠肺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不到一個月,增加的確診人數數以千計。本刊截稿前,確診人數已突破6000人,死亡人數近50人。從目前重症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數來看,恐怕仍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帶原者在社區中持續傳播,因此眼前疫情發展確實難以樂觀。 臺灣如何從所謂防疫模範生幾乎一夕之間落入節節敗退的局面?恐怕從一直以來的防疫政策上看來是有跡可循的。去年疫情初現時,臺灣政府在第一時間關閉國門,將病毒阻絕於境外,確實值得稱讚。然而對於國外入境者的管控標準不一,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入境者所受的限制竟遠少於疫情已獲控...

關心海洋需要長久與持續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1

關心海洋需要長久與持續

5月|總編輯的話 海洋專刊 關心海洋需要長久與持續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都必烈 DAVID DOUBILET   二十多年前我迷上潛水,開始在臺灣鄰近水域下海,驚喜地發現了臺灣四周竟然存在著豐富多采的珊瑚礁生態系。作為雜誌的採訪編輯,我開始報導臺灣珊瑚礁面臨的問題,1997年參與了第一次由珊瑚礁學會舉辦的珊瑚礁總體檢,跟隨宋克義、黃將修、鄭明修、陳昭倫等珊瑚礁研究學者潛入臺灣各地珊瑚礁,看著學者、學生與民間潛水業者共同在水下測量、評估珊瑚生存狀況,見證了臺灣珊瑚礁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1998年我做了一個臺灣鯨豚的報導。從澎湖沙港的圍捕海豚習...

要命的空氣汙染
環境與保育|
Apr. 01 2021

要命的空氣汙染

4月|總編輯的話 空汙 要命的空氣汙染 撰文:李永適 攝影:馬修.佩利 MATTHIEU PALEY   還記得小時候,我常躺在臺北家前的院子,看著天上白棉絮一般的雲朵襯在湛藍色的天空上飄過,我浮想聯翩,在雲朵的形狀中尋找各種面孔。但隨著臺灣經濟起飛,在我上中學、大學的80年代,這般情景幾乎不再出現,臺北盆地似乎永遠籠罩著烏雲,極少看見藍天。大學期間我得了過敏性鼻炎,常常一打十幾二十個噴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真是苦不堪言。後來到外島當兵、出國念書,這過敏性鼻炎竟然不藥而癒了。 21世紀頭幾年,我到了北京工作,目睹了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狂飆的一段歷...

夏蟲問天
探索與冒險|
Mar. 01 2021

夏蟲問天

3月|總編輯的話 夏蟲問天 撰文:李永適   在格林威治時間2021 年2 月19 日20 點55 分,美國航太總署的火星探測車毅力號成功在火星著陸,在不久之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希望號與中國大陸的天問一號也已成功抵達火星。這一連串令人興奮的火星探測計畫將為我們進一步揭開這顆紅色星球的祕密,讓「熒惑」(中國古代對火星的稱呼)的面貌逐漸脫離千古以來讓人迷惑的狀態。 對於一個菜鳥天文迷來說,這個事件尤其令人興奮。大約就是去年各國接連將火星探測器從地球上發射出去的時候,我開始沉迷在天文當中。 說「沉迷」可能有點避重就輕了。從去年4 月我拿到第一臺可以...

APR. 2025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創造願景、改變世界的33位當代傑出行動家

國家地理典範人物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