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27 筆相關資料
撰文:李永適 攝影:瑞南.阿茲特克 RENAN OZTURK 我必須羞愧的承認,在仔細閱讀本期雜誌裡的主要篇章《沒有出路的探險》之前,我對約翰.富蘭克林和他領導的19世紀探險行動幾乎一無所知。 我大概曾驚鴻一瞥地讀到過一些關於這次探險的文章,因而對這個探險隊的兩艘不太吉利的艦名(幽冥號與驚恐號)略有記憶。儘管近幾年關於這失落的遠征隊有一些重要的新發現,包括兩艘船的殘骸以及探險隊員遺體的出土,這些新聞如果我曾匆匆瀏覽過,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畢竟,如果沒有特別的指引,對於一個時間與地理距離都非常遙遠的失敗探險故事不太容易產生太多好奇。 但這篇文章就是...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99年前,美國林務局設立希拉荒野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個政府指定的荒野地區。將近一世紀後,國家地理資深文字記者彼得.葛溫與攝影師凱蒂.奧林斯基回到了這個概念實現的初始之地,探討荒野到底是什麼。 跟隨葛溫第一人稱的視角探訪荒野,讀者可能會發現,荒野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它不是一塊未經開發、不得干預、放任自然的荒蕪野地,反之,人類的干預、控制和影響仍處處可見。荒野地區的原始提議者阿爾多.李奧帕德的構想裡,荒野也不是一處生人勿近的保護區,而是維持著自然樣貌,但容許釣魚、狩獵、健行、探險、露營的野外之地。 ...
撰文:李永適 攝影:布蘭特.史特頓 BRENT STIRTON 很少有哪種動物能像大象一樣,引起人們的好奇、興奮與敬畏。我們常用溫和、優雅、聰明這樣的形容詞來描述牠們,在動物園裡,大象總是明星物種,就像臺北市立動物園曾經的超級明星林旺。 但大象真的是這樣的動物嗎?本期雜誌記者斯里納特.佩魯與攝影師布蘭特.史特頓走訪了大象的原鄉,揭露了大象面臨的生存危機。 在亞洲,人象衝突的發生主要因為人類開墾區域不斷擴張,造成大象棲地喪失或破碎化。關於科學家與保育人士所做的努力,我們邀請讀者閱讀這篇特別報導以獲得更多資訊。 就像許多生活在臺灣而年紀稍長的人一樣,我...
撰文:李永適 攝影:金峰 JUSTIN JIN 2022年11月,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在11月15日這天突破80億人,同時也提出人口成長對可持續性、氣候變遷的相關影響。然而其他一些意見領袖,如伊隆.馬斯克和加拿大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則提出另一種警訊:人類可能面臨的更急迫危機是人口崩潰(population collapse)。 人口崩潰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人口規模的急遽下降,通常是由於出生率過低、人口老化和缺乏移入人口等原因。這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挑戰,它的深遠影響可能延續幾個世代。 根據人口金字塔網站的數據,臺灣勞動年齡人口會在2041...
撰文:李永適 攝影:理查.巴恩斯 RICHARD BARNES 我喜歡博物館。也曾花了大量時間在許多知名的博物館裡欣賞、讚歎那些人類文明重要的里程碑。我相信博物館是文化保存、學術研究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場域。 但是如果知道博物館文物的來源有爭議,甚至是掠奪而來,那麼我們對眼前文物就不會只是欣賞與讚歎,而會帶著許多遺憾。 從道德角度而言,歸還以不當手段取得的文物似乎不該有什麼爭議。也因為這樣的道德壓力(以及外交等考量),許多西方前殖民國家開始將重要文物歸還給原擁有國。 然而對於像大英博物館這樣大量館藏來自戰爭或殖民者的掠奪的世界級博物館,對歸還文物就有點...
撰文:李永適 攝影:艾吉.斯泰萬 AJI STYAWAN 爪哇島北部是全球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之一,部分地區每年下陷達10 公分。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是讓印尼不得不遷都婆羅洲的一個重要原因,而爪哇沿海地區的居民每逢雨季家園便變成水鄉澤國。在本期雜誌裡,記者阿迪.雷納迪與攝影師艾吉.斯泰萬深入爪哇,記錄了在沉沒大地上生活的人們。 全球地層下陷嚴重的地區不僅在爪哇,一項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研究了全球 48 個沿海大型城市近年來地層下陷的程度,他們發現除了雅加達外,中國天津、越南胡志明市、孟加拉吉大港、緬甸仰光以及印度的亞美達巴得等城市,每年地層下陷程...
撰文:李永適 攝影:大衛.古騰菲爾德 DAVID GUTTENFELDER 我們常常用「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等語來祝福長輩,但是長壽真的是一種福氣嗎?攝影師張國耀曾為許多百歲人瑞拍攝肖像,但在拍攝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許多老人家並不享受長壽,反而有趕快走完人生歷程的願望(見本刊2015年3月號)。 幾年後我的父親也說出這樣的話。父親晚年失智、失明,以至於難以接收外在訊息,看著曾經精力旺盛、聲如洪鐘的父親,只能沉默地埋首在自己的世界,我深刻理解那些老人們的心情。父親89歲辭世,稱得上高壽。但這也讓我深刻體會,衰比老更可怕――沒有健康的身心,延長的歲月可能只是折磨...
2022年度圖輯 撰文:李永適 從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噴發的火山,到太平洋中部吉里巴斯的珊瑚礁;從圖坦卡門法老的陵墓,到1915年沉沒在南極洲外海的堅忍號沉船遺跡;從肯亞馬賽馬拉保護區裡保衛主導權的雌鬣狗,到美國佛羅里達州面臨生存危機的海牛;從阿富汗修復遭戰爭破壞的道路的男孩,到巴基斯坦為「男冰河」和「女冰河」舉行婚禮的亨札人。這些是2022年《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在這一年內拍攝的照片,如今收錄在這本年度圖片特輯當中。 自20世紀初開始,《國家地理》的影像就成為紀實攝影的標竿。一百多年來,國家地理的攝影風格、技巧和工具儘管也歷經各種變化,但始終維持著幾個基本...
撰文:李永適 攝影:桑德羅.凡尼尼 SANDRO VANNINI 相信許多讀者和《國家地理》雜誌一樣,對古埃及深深著迷,它的一切都精緻到不可思議,從農業、建築到藝術,王室與宮廷裡的政治與陰謀,繁複的宗教儀式――特別是對於死亡與來世,我們對埃及古文明抱持高度興趣,源自於我們對它仍不全然了解。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從 1922 年圖坦卡門的陵墓被發現、在爵士時代帶領一陣風潮直到今日,埃及學持續受到大眾的歡迎。 圖坦卡門的陵墓首度正式開放時,《國家地理》的特派記者梅納德.歐文. 威 廉 斯(Maynard Owen Williams)是第一批獲准入內參觀的人之一,他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