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23 筆相關資料
總編輯的話 撰文:李永適 攝影:克里斯多福.佩恩 CHRISTOPHER PAYNE 在我寫下這篇文字時,我透過玻璃鏡片望著電腦螢幕。如果沒有鼻梁上的眼鏡矯正散光與老花,我的工作能力必然大受影響,甚至有可能從學生時代就難以跟上課業的要求。考量到華人有九成人口有近視,玻璃對我們的生活,乃至於整個文明的影響不能說不巨大。 4500年前,玻璃就已經出現在人類生活當中。不過直至約七百多年前,人類掌握了以玻璃表面曲率來改變光的折射角度的工藝,它開始真正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歷程。除了以玻璃鏡片矯正視力,玻璃造就了望遠鏡與顯微鏡,讓我們能看見遙遠的天體與微生物,讓我...
大樺斑蝶 撰文:李永適 攝影:海梅.羅霍 JAIME ROJO 大樺斑蝶,也稱為帝王蝶,是一個讓人驚歎的物種。這種蝴蝶分布廣泛,從歐洲、美洲到太平洋西南部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甚至在臺灣、香港都有紀錄。但牠們最為人所知的是美洲族群的遷徙行為。 鱗翅目物種(蛾與蝶)的遷徙其實並不罕見,印度約有250種蝴蝶有遷徙行為;2021年的一篇論文指出,全球有600種蝴蝶會遷徙,其中蛺蝶科就有275種,包括臺灣著名的紫斑蝶;但是論數量之大,距離之遠,少有超越大樺斑蝶者。 大樺斑蝶每年從加拿大南部與美國北部遷徙至墨西哥,遷徙路程可達4000公里,整個過程歷經三到...
年度圖輯 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撰文:李永適 攝影:妮可.索貝奇 NICHOLE SOBECKI 時至年終,我們依照往例,為讀者精選出過去一年內雜誌刊出的精采照片。《國家地理》雜誌有幸與全球最優秀的攝影師共事,在地球各個角落記錄當地的故事,提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國家地理的專業編輯們每天耙梳這些影像(有些時候製作一篇報導就有數千張照片),尋找能夠傳達資訊、吸引目光和感動人心的攝影作品。 這不僅是精采影像的回顧,也是另一種新的檢視。當影像從原本故事的脈絡中抽離之後,我們更能看到這一幅幅影像獨立的美感風格與動人的時刻,更容易從中提煉出一張好照片應有...
氣候危機 除碳新技術能拯救地球嗎? 撰文:李永適 攝影:達維德.蒙特雷奧尼 DAVIDE MONTELEONE 隨著聖嬰效應的回歸,今年夏天已被證實是有氣候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季。聖嬰現象的週期一般在2-7年,可以預期,未來幾年中,全球持續溫度上升的機率大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3月預測:「2023到2026年間,至少有一年會打破最暖紀錄的機率有93%;全球氣溫升高到工業化前平均溫度的攝氏1.5度的機率有50%。」僅僅幾個月,這個預言就已成真。 另一個令人擔憂影響氣候的因素是戰爭。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全球軍事佔溫室氣體排放的6%,這還是大部...
鏡頭下的飛羽 不要讓鏡頭成為傷害鳥類的兇手 撰文:李永適 攝影:陳郁文 用攝影鏡頭捕捉野生動物的姿態與行為,本來是一件美好的事。《國家地理》雜誌一百多年來以影像的語言訴說我們這個世界的故事,是這本雜誌重要的基石,也是它受到全球數以百萬計讀者喜愛的最重要因素。 國家地理攝影師為了拍攝野生動物,往往需要經年累月的研究、等待與埋伏,或與專業研究者合作,確保所拍攝的照片是真實自然的,所傳達的資訊是準確的。更重要的是,拍攝的過程絕不能造成動物的傷害或行為的改變。 隨著攝影器材的精進、社交媒體的發達,拍攝野生動物,特別是在臺灣相對豐富的鳥類,成為熱門...
智利冰河 與冰河說再見 撰文:李永適 攝影:金國威 JIMMY CHIN 我們在本期雜誌裡報導了智利巴塔哥尼亞冰原的消融。關於巴塔哥尼亞壯麗的冰原景觀與當地社區如何受到冰河消融的威脅,請讀者閱讀資深記者羅伯特.德雷珀與攝影師塔馬拉.梅里諾的深入報導。 但冰原與冰河的消融早已不是新聞,全球各地冰河的退縮已超過170年,近數十年來速度尤其驚人。根據2021年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一份追蹤全球22萬條冰河狀況的研究顯示,在2000年至2019年間,全球冰河每年消失2760億噸的冰。更新的研究則指出,地球自1994至2017年已經流失28兆噸的冰。 ...
西北航道 一個失落的探險故事 撰文:李永適 攝影:瑞南.阿茲特克 RENAN OZTURK 我必須羞愧的承認,在仔細閱讀本期雜誌裡的主要篇章《沒有出路的探險》之前,我對約翰.富蘭克林和他領導的19世紀探險行動幾乎一無所知。 我大概曾驚鴻一瞥地讀到過一些關於這次探險的文章,因而對這個探險隊的兩艘不太吉利的艦名(幽冥號與驚恐號)略有記憶。儘管近幾年關於這失落的遠征隊有一些重要的新發現,包括兩艘船的殘骸以及探險隊員遺體的出土,這些新聞如果我曾匆匆瀏覽過,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 畢竟,如果沒有特別的指引,對於一個時間與地理距離都非常遙遠的失敗探險故...
荒野的意義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99年前,美國林務局設立希拉荒野地區,成為世界第一個政府指定的荒野地區。將近一世紀後,國家地理資深文字記者彼得.葛溫與攝影師凱蒂.奧林斯基回到了這個概念實現的初始之地,探討荒野到底是什麼。 跟隨葛溫第一人稱的視角探訪荒野,讀者可能會發現,荒野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它不是一塊未經開發、不得干預、放任自然的荒蕪野地,反之,人類的干預、控制和影響仍處處可見。荒野地區的原始提議者阿爾多.李奧帕德的構想裡,荒野也不是一處生人勿近的保護區,而是維持著自然樣貌,但容許釣魚、狩獵、健行、探...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