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9 筆相關資料
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回顧報告,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海洋有機會在一個世代內重現往日榮景。報告指出,澳洲的座頭鯨、美國的海豹和日本的綠蠵龜等,多種海洋生物族群出現恢復跡象。 過度捕撈、汙染和沿海侵蝕,數百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海洋和其中生態。儘管保育成果仍屬地區性,從中卻能看出海洋復原的生命力。
海洋委員會成立後,白海豚保育業務轉手給海洋保育署,一年多來,保育現況如何?海委會海保署昨(20)公布去(2019)年一整年「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調查資料,以及47隻白海豚辨識特徵的資訊一併公開;另依據過去五年資料,約略看出白海豚社群輪廓──在臺中大安溪口到雲林外傘頂洲之間,主要有三群白海豚活動。
穿山甲是世上販運量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隨著亞洲四種穿山甲數量銳減,盜獵者開始轉向非洲種類來滿足市場需求。這支短片將介紹幾名勇敢捍衛穿山甲的奈及利亞保育人士與他們拯救穿山甲的故事。
核彈竟然有助於保育大象?在1940至1960年代的核彈試爆 中,放射性的碳-14被全球各地的植物吸收。當大象吃下植物時,同位素就會進入牙齒和象牙。碳-14有固定的半衰期,因此只要透過測量象牙中的同位素含量,科學家便能知道大象在哪一年死亡。
黃鰭結魚(golden mahseer) 是南亞16種結魚中體型最大的成員。牠們美麗的顏色與力氣深受休閒釣客愛戴,即使過度捕撈和棲地喪失已威脅到牠們的野外數量。但黃鰭結魚的數量在不丹境內仍相當繁盛,牠們在那裡是宗教象徵,並受到政府保護。生物學家正在運用無線遙測技術來追蹤野生黃鰭結魚,並試圖了解牠們的遷移模式、遺傳結構與繁殖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