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9 筆相關資料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宣布鱘魚正迅速減少,而老虎的族群則是愈趨穩定。 大家都喜愛的夏季花園訪客,現在已正式成為瀕危物種。 會遷徙的帝王蝶──北美洲常見的代表性亞種──已在7月22日由IUCN宣布瀕危,該組織是生物多樣性狀態的全球領導權威。 這種蝴蝶以每年兩度往返夏季與冬季棲地間長達4023公里的越洲飛行聞名,根據IUCN的資料,過去10年間,其族群數量的下降介於23%到72%之間。 儘管帝王蝶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處於受威脅狀態,但名列IUCN紅皮書──物種保育狀態名錄──則是這個物種首度被正式宣布面臨滅絕危機。 「大眾可能難以想像,會出現在他們家後院的某種生...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澎湖馬糞海膽因鮮味足、甘甜度高,備受饕客喜愛,從7月1日已進入開放採捕期。不過,民間團體近期進行海域調查時,發現馬糞海膽面臨生態浩劫,於重要棲地已不見蹤跡,短短50年內個體數從2億顆減至現在僅存數萬顆。呼籲澎湖縣政府實施全面禁捕,勿再過度捕撈,造成「共有地悲歌」。 澎湖縣政府則回應,總量管制執行困難,正積極推動社區自主管理,未來希望由野生捕撈轉往養殖業發展。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俗話說「人帥真好、人醜吃草」,近期一份新研究則發現,較「醜」的魚,受到人為威脅而滅絕的風險較高。 《獨立報》(The Indepedent)報導,法國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學者主持的研究發現,瀕臨滅絕的珊瑚礁魚類往往「美感分數」較低,這表示如果人類傾向關注「比較漂亮」的物種,在保育工作中可能會忽視美感分數較低者。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整理:陳昭宏(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僅分布於馬祖列島的「北竿雌光螢」及「東莒黃緣雌光螢」現存不到200隻,農委會及連江縣政府5月3日公告「馬祖列島雌光螢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馬祖列島雌光螢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包括北竿、東莒、西莒等部分區域,總面積近13公頃,是臺灣首度針對島嶼昆蟲生態系劃定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專家與巴基斯坦信德省野生動物部合作,成功用衛星訊號發射器標記三隻瀕危的印度河豚(Indus River Dolphin,學名: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 ,為南亞河豚的印度河亞種),是首次將衛星追蹤技術用於亞洲淡水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隨著人類在地球上的足跡不斷擴大,道路將棲地切得支離破碎,為野生動物建造的生態廊道近年也愈來愈普及。
科學家時常擔心《海底總動員》等熱門動物電影會掀起寵物購買熱潮。電影中的動物或許很迷人,但許多個體都來自野外採捕,而且不一定適合飼養,因此請不要被一時的衝動給沖昏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