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9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李明真 翻譯;孫依婷 審校;稿源:conversation 剛孵化的烏龜又小又可愛,價格也便宜,但若以不當方式接觸,牠們也可能會讓人染病。烏龜是常見的沙門氏菌(salmonella)帶原者,沙門氏菌感染症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會導致發燒、胃痙攣和脫水,感染者也可能併發重症,對幼兒和老年人的影響尤為嚴重。
2022 年末,勞力士宣佈與世界知名保育攝影師克莉絲汀娜 · 米特麥爾(CRISTINAMITTERMEIER)與保羅 · 尼克蘭(PAUL NICKLEN)展開全新合作關係。這是「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的新項目,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與合作夥伴及項目的連繫,日益壯大。勞力士支持米特麥爾與尼克蘭的工作,正視全球海洋面對的問題,並激勵人們採取積極行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熊鷹在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中有著獨特意義,但隨著部落傳統規範式微,商業化的鷹羽需求使屏東、臺東的熊鷹族群受威脅,屏科大學者因而與工藝家合作,推動熊鷹仿真羽毛繪製技術,希望兼顧部落文化與生態保育。9月11日起在屏東林業小棧展出「熊鷹仿真羽毛暨部落傳統文化展」,呈現工藝推動五年的成果,以及熊鷹與部落交織的文化歷史。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6月13日南方澳漁民捕撈到一尾稀有史前深海巨鯊「歐氏尖吻鮫」(哥布林鯊);不久前也有拉麵店以來自深海的「巨深水蝨」作為食材料理。為何兩種居住在深海的罕見生物會被捕撈上岸?其實牠們皆來自「不分目標物種、通通一網打盡」的底拖網漁船。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6月16日召開記者會,控訴底拖網造成海洋資源枯竭,並前往行政院「倒魚」陳情,呼籲政府正視底拖網危害,儘速立法全面禁止底拖網漁法。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2022年實施《象牙法》(Ivory Act)後,減少象牙交易頗有成效,其他動物牙齒卻淪為替代品,網拍上架數悄悄增加。近日,英國提出修正,擬擴大禁令範圍,將虎鯨、河馬、海象、獨角鯨(narwhal)和抹香鯨也列入保護。
整理:劉庭莉(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2022年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達1.5萬尾,創歷史新高,不僅七家灣溪流域及合歡溪流域有穩定族群,也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顯示鮭魚族群已能夠在野外健康成長與自我繁衍。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管處)表示,今年10月預計至中央尖溪進行鮭魚放流計畫,將首度採取運輸發眼卵至現地埋設的方式進行放流,克服長途運輸導致魚類不易存活的困難。
暹羅鱷(Siamese crocodile)本來幾乎被獵殺到滅絕,但透過重新引入保育計畫,這個物種或將成為柬埔寨最成功的保育故事。
今年野放的十隻紅狼中,有九隻不是死了、就是又重回圈養環境。但還是有許多人努力不懈,希望能拯救這個瀕危物種。 2022年初,總共有十隻紅狼(red wolf)從圈養環境野放到東卡羅萊納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這是由法院命令提前、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的長期復育計畫的一部分,旨在恢復這些嚴重瀕危動物的數量。這個計畫在長達數月的仔細規畫之後執行,有多間動物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合作,並由生物學家管理紅狼的復育。 在該地區偏僻的適應欄舍中待了好幾個星期之後,總共有三對繁殖紅狼、還有由五隻紅狼組成的家族狼群,被野放到短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