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27 筆相關資料
撰文:李永適 已經137 歲的《國家地理》雜誌自然是一本有歷史的雜誌。這段歷史開始於1888 年,33 位高瞻遠矚的社會菁英決定成立一個組織來「增進與普及地理知識」。國家地理學會因而誕生,在未來一百多年中造成深遠影響的《國家地理》雜誌,正是這個學會的會員刊物。 這本雜誌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對探索和科學的持續支持與關注,並通過報導對世界做出正面影響。 因此本期雜誌我們實現了一個新想法,就是在今日世界當中,選出33 位延續國家地理精神、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的人物。這33 人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您或許聽過,有些可能完全陌生,但是他們各自在不同領域中挑戰不完美的現況,從氣候變遷到生...
撰文:李永適 攝影:凱蒂.奧林斯基 KATIE ORLINSKY 我們的讀者在每期的雜誌裡幾乎都能看見關於野生動物的報導。如果您喜歡這類報導與攝影,本期的雜誌應該能算是一場豐盛的饗宴了。 馴鹿是北極圈數量龐大的哺乳類動物,也是許多原住民族賴以維生物種。然而自19世紀末,北美洲自由遷徙的馴鹿群數量大為減少,促使阿拉斯加向西伯利亞及挪威引入數百隻馴鹿。加拿大政府得到啟發,在1929年發起了一個更大規模的馴鹿引入計畫,購買了將近3500頭馴鹿,以5年時間由阿拉斯加移往西北領地。如今這群馴鹿數量增加至近6000頭,並將交給原住民社群管理,讓他們可以自給自足。我們報導了...
撰文:李永適 近幾年在不同的自然史博物館參觀時,不只一次遇上人類演化的展區封閉調整中。這不全是巧合,而是隨著新科學證據的出現,人類演化的系譜樹也必須不斷調整。其實,如果博物館沒有在最近幾年更新人類演化史的陳列,你幾乎可以確定這個展覽不會呈現關於人類演化最新的科學理論。 古人類學的難處在於理論需要建立在化石證據上,而人族的歷史以地質時代的尺度來說如此之短,遺骸保存成化石的機會如此之小,使得至今古人類演化史仍建立在有限的化石證據上。所幸近年來新證據不斷出土,讓我們能夠拼湊出更多細節,發現人類演化史比我們原來理解的更加複雜,人類演化的圖譜也就隨著我們理解的增進而發生變...
撰文:李永適 在本期雜誌裡,我們深入報導了堅忍號沉船發現的過程。 堅忍號是1914年英國探險家恩斯特‧沙克爾頓組織的南極探險隊搭乘的木製帆船,在1915年1月就因船在南極洲海岸被海冰困住被迫棄船,同年11月,因為船身被浮冰擠壓破裂而終告沉沒。 沙克爾頓率領的28人探險隊是要挑戰人類首次橫越南極洲大陸,但最終功敗垂成。然而他克服各種困難,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將所有隊員安全救回,成為後世領導統御的典範,反而因此名留青史。後人稱沙克爾頓的探險為「最成功的失敗」。也因此,這艘沉船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 這艘船在南極洲的冰下塵封超過百年,一群沉船獵人憑藉現代科技以...
撰文:李永適 攝影:艾咪.維塔利 AMI VITALE 照例在一年結束之時,我們精選出一系列在今年雜誌裡刊登的最精采照片,作為年度圖輯。這些照片不僅僅是視覺的饗宴,除了賞心悅目的色彩與構圖之外,它們呈現我們世界的真實面貌,而不是用美麗的影像掩蓋嚴肅的議題。它們表達我們世界的複雜性,而不是簡化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以符合某些特定的敘事方式。 它們讓人產生好奇,讓人想進一步了解照片背後的故事,並且引發我們的情緒:可能是喜悅、悲傷、憤怒,甚至激發我們起身行動。 今年選出的20張照片中,從在南極洲冰崖上第一次躍下的皇帝企鵝幼崽,到美國德州撲天蓋地的墨西哥游離...
撰文:李永適 不久之前公布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霍普菲爾德與辛頓,讓許多人備感意外。幾天後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位開發出用於蛋白質分析與設計AI模型的科學家,貝克、哈薩比斯與瓊珀。這再度證明AI如今是顯學中的顯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未來科技與知識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AI可能帶來災難的警訊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委託的一份報告,在訪問了超過2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指出,人工智慧的超快速發展在最壞的情況會「對人類物種造成滅絕等級的威脅」。去年,超過350位AI領域的企業領袖、研究者與工程師在一份公開信中也做了類似...
撰文:李永適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您手上的這期《國家地理》雜誌是非常特殊的一期。這期雜誌集結了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的極度深入研究、探索與記錄。 亞馬遜流域(Amazonia)指的是亞馬遜河及其支流行經的水路與陸地,它不僅是極巨大的碳匯,包含了3440億棵樹,也是包含了地球百分之十物種的生物多樣性天堂,更是包含著數千年來累積的人類知識與創意的文化寶庫。它包含的水源與養分孕育了海洋。沒有它,我們的地球確實會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過去兩年間,由國家地理編輯團隊與科學家、研究者和報導者密切合作,跨越從安地斯山脈到大西洋的廣...
撰文:李永適 繪圖:克里斯托夫.格羅貝爾斯基 CHRISTOF GROBELSKI 在本期雜誌,我們報導了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塞雷諾的重要考古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2000年在尼日尋找恐龍化石時,竟然發現了數千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其中包括大批墓葬。這個發掘計畫仍在進行中,對這片遺址的研究,將會讓我們對「綠色撒哈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綠色撒哈拉,正式學術名稱是「非洲溼潤期」,指今日撒哈拉沙漠地區曾經水草豐美、動物繁盛,如今日非洲中、南部草原一般的時期。 早在公元前44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經描述過綠色的撒哈拉。19世紀中北非沙漠陸續發現許多史前岩畫...
撰文:李永適 這個月,我們以整期雜誌來探討全球的原住民,《國家地理》的採訪人員深入全球原住民社區,以五篇文章敘述了各地原住民如何守護自己的環境與傳統,並以「薪火相傳」報導講述原住民如何利用傳統知識與新科技來實現進步。「發聲倡權」的欄目則聚焦在原住民族的創作者與領袖人物,檢視他們如何促進我們的思考。 原住民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現在社會的多元性,提醒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並非唯一而必然,給予我們更多反思的機會。然而在多數社會裡,原住民族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而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不平等待遇依舊隨處可見。 臺灣人口組成中,僅有2.5%為原住民,但這16個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