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棕矮星,雖然其核心無法進行核融合,但由於非常靠近其伴星,因此溫度比太陽高出2000K。這顆名為WD 0032-317B的棕矮星,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表面溫度約8000K,使其成為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熱的棕矮星。 棕矮星通常很難被發現,因在形成過程中未能積累足夠的物質,不足以點燃或維持核心的核融合反應,只散發出在形成過程中留下的餘熱,故表面溫度很低,不易在可見光波段中觀察到。但另一方面,它們又有點太大了,不能被稱為行星。如此次研究中異常炙熱的棕矮星,質量約為木星的75至88倍。這顆棕矮星的異常溫度並非源於某種奇怪的內部過程,而是因為它距離其伴星白矮星...
19世紀,瑞士出土一枚青銅器時代的箭頭,其材料是由從天空墜落的鐵隕石所製成,但令人驚訝是,研究團隊認為它可能來自愛沙尼亞等遠處地區。這枚箭頭不僅僅是記錄了在礦石冶煉出現之前使用天然鐵的情況,還見證了千年前存在的龐大貿易網絡。 這項研究由瑞士伯恩自然史博物館和伯恩大學的地質學家貝達.霍夫曼(Beda Hofmann)領導,旨在尋找古老的鐵隕石文物。在史前時期,純鐵稀有,但我們的祖先利用最容易獲得的資源:天空墜落的鐵隕石。 鐵隕石最常見,因其更能承受進入大氣的壓力。它們主要由鐵組成,少量鎳和微量其他金屬。幾乎所有青銅器時代的鐵製工具和武器都使用鐵隕石。大多數這類文物發現於中東、埃及和亞...
最新的火星內部探勘數據提供了迄今對其自轉速度的最精確測量,但結果卻令人困惑。火星日比地球日稍長,火星完成一次自轉約需24小時39分35秒。根據洞察號(InSight)登陸器的資料,火星的自轉速度每年加快約4奈秒(4*10-9秒)。這是一個非常小的量,只造成火星日的長度每一年只縮短了零點幾毫秒。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變化的原因。 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表示,這一最新測量結果非常準確,而他多年來參與將洞察號送上火星的努力都因此而變得更有價值。雖然洞察號在202...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