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我們180光年的一顆恆星上,天文學家拍攝到了恆星表面變化的影像,這些變化是由於恆星內部持續的熱對流而發生的。 這三張照片是紅巨星 R Doradus 兩週內不斷變化的表面形態,該恆星的直徑是太陽的350倍,正在經歷劇烈的熱對流過程,這也是它生命的最後階段。
近期的研究顯示,在許多宜居行星上或許並沒有晝夜循環。這實在很難想像,但是生活在地球地底深處或海底的生物,讓我們瞭解在沒有晝夜循環的環境中生存的外星生命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依照目前的數據推算,銀河系中大約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其中約70%是低質量的紅矮星,在約41%的紅矮星系統中,至少有一顆行星位於溫度可存在液態水的適居區。雖然還無法認定這些行星上有液態水,但光是銀河系的紅矮星就擁有約287億顆宜居行星。以紅矮星為主星的岩石質行星稱為M地球。因為紅矮星表面溫度低,所以位於其適居區的M地球距離主星都很近。行星受到主星引力差異的影響,很容易就進入潮汐鎖定狀態,就是行星的半面永遠朝向...
傳統上,行星形成被認為是一個「由小變大」的過程。當原始恆星逐漸成為恆星的同時,行星也被認為由環繞原始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盤(即原始行星盤)中的微小顆粒逐步形成。這些微小的塵埃顆粒類似於極細的煤煙或沙粒,是地球形成的最初始階段。這些顆粒在數千萬年間經由隨機碰撞和凝聚不斷增長,從微米級變為毫米級,再到公尺、公里級,最終可能演變成如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等天體。 另一種理論則提出,行星可以通過「由大變小」的過程快速形成。當環繞原始恆星的氣體和塵埃盤過度增長時,盤內可能會形成螺旋臂結構,當螺旋臂中的物質因引力不穩定而分裂時,行星形成的過程隨之展開。最新的研究顯示,在御夫座AB星(AB Aurigae)這...
大型語言模型與假新聞防治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文字和符號淹沒。如果能有一位小助手幫我們處理這些文字訊息,那就太好了!讓機器具備語言能力,一直是資訊科學家積極探索的領域。近年來,大型語言模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 GPT-4、Claude 3 或 Llama 3 等,它們已成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重要角色。但是,大型語言模型究竟多「大」?它們如何生成通順的人類語言?為什麼它們的基礎都是 Transformer 架構?更重要的是,LLM 如何解決現實世界的難題,比如對抗假新聞的傳播?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資訊科學研究所的古倫維研究員,為我們揭開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