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哈伯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天文學家製作出創生之柱3D視覺化影像。創生之柱於1745年由瑞士天文學家尚-菲利浦.德.歇索(Jean-Philippe Loys de Chéseaux)所發現,位於巨蛇座,是M16老鷹星雲中心區域的影像,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柱狀結構,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創生之柱長約4~5光年,而老鷹星雲則寬55~70光年。研究團隊表示透過飛越這些星柱並置身其中,觀眾可以體驗它們的3D結構,並看到它們在哈伯可見光影像與韋伯紅外光影像中的不同之處。
創生之柱是新生恆星在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雲中形成之區域,主要由冷分子氫和塵埃構成,正被附近年輕熾熱恆星發出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和恆星風吹走附近密度較低的物質。比太陽系還大的指狀結構從柱子頂部伸出,最高的柱子橫跨3光年,這相當於太陽與最近恆星比鄰星間距離的四分之三。這部3D視覺化影像將帶領遊客進入創生之柱的立體結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研發人員表示我們一直想以3D形式創建創生之柱,將韋伯與哈伯數據相結合,使我們能夠看到創生之柱更完整的細節。
新的視覺化技術使我們體驗世上兩個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是如何協同工作,並為天體提供了更複雜、更全面的影像。哈伯望遠鏡讓我們可以看到在數千度可見光下發光的物體;韋伯的紅外線則對溫度僅數百度較冷的物體很靈敏,它能穿透塵埃讓我們看到嵌入星柱中的恆星。當我們結合這些不同波長的觀測結果時,就拓寬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創生之柱區域不斷為我們提供新的見解,加深我們對恆星形成方式的理解。現在,透過這種新的視覺化,每個人都可以以新的方式體驗這豐富、迷人的景觀。
天文學家和藝術家利用哈伯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數據,對創生之柱進行3D建模,製作一部飛過並穿梭於這些柱子間的影片。圖片來源: Producers: Greg Bacon and Frank Summers (STScI), NASA's Universe of Learning; Visualization: Greg Bacon, Ralf Crawford, Joseph DePasquale, Leah Hustak, Danielle Kirshenblat, Christian Nieves, Joseph Olmsted, Alyssa Pagan, and Frank Summers (STScI), Robert L. Hurt (Caltech, IPAC); Science Advisor: Anna McLeod (Durham University); Music: Joseph DePasquale (ST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