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4 筆相關資料
天文學家首度確認海王星上存在極光現象,由美國航太總署(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所發現,補上了太陽系四顆巨行星極光觀測的最後一塊拼圖。這也是我們首次直接捕捉到這顆最遠行星的極光輝光與光譜特徵。 海王星位於太陽系邊緣,距離太陽約45億公里,是一顆冰冷巨行星。自1989年NASA的航海家二號飛掠海王星後,這顆遙遠行星便再無太空船造訪。此後,包括哈伯太空望遠鏡在內的多項天文設施持續監測海王星的天氣變化,並在2013年發現一顆新衛星。然而,關於海王星極光活動的觀測,天文學家始終僅獲得些許模糊線索,無法直接確認。 如今,NASA的...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高解析度近紅外線影像,展現出Lynds 483(L483) 恆星系統非凡的細節與結構。畫面中可以看到兩顆正在形成的恆星,它們噴發出橘色、藍色和紫色的氣體與塵埃,看起來就像是一場宇宙煙火秀。 這兩顆新生恆星在幾萬年的時間裡,不時地把氣體和塵埃噴射出去,有時候是高速的窄噴流,有時候是較慢的氣流。當新的噴發撞上之前噴出的物質時,這些氣體和塵埃就會像水波一樣擠壓、翻滾,甚至扭曲變形。隨著時間過去,這些物質內部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堆不同的分子,包括一氧化碳、甲醇,甚至一些有機化合物。造成這個景象的兩顆原恆星位於沙漏形狀的中心,被一層濃密的冷氣體和塵埃包裹著,這層圓盤狀的結...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近期在在距離地球約1400 光年的火焰星雲(Flame Nebula)中成功偵測到自由漂浮的低質量天體,即棕矮星(brown dwarf),也被稱為「形成失敗的恆星」。研究顯示,其形成的最低質量極限約為2倍木星質量。若此結果成立,意味著銀河系內不應該存在單獨形成且質量低於2倍木星質量的天體,除非它們原為行星,後來被拋射出母恆星系統。 這項研究對理解恆星與行星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結果已發表於《ApJL》(De Furio et al. 2025)。 恆星與棕矮星皆起源於分子雲。當分子雲塌縮並碎裂為較小的碎塊時,這些碎塊可能進一步演化為個別星體。然而,...
這張壯觀影像的主角是螺旋星系NGC 2283,由韋伯望遠鏡的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所拍攝,令人驚訝的是韋伯只花了10分鐘,就收集到這張照片所需的數據。影像是由4張使用不同近紅外線濾鏡拍攝的照片合成,這些濾鏡能捕捉星系內不同波長的光,讓我們看到閃閃發光的恆星,以及被年輕恆星加熱的氫氣雲,還有來自多環芳香烴(PAHs)分子的光。這些PAHs是某種宇宙煙塵,常見於形成新恆星的區域。此外,照片中那些帶有明顯繞射光芒的大顆亮星,是我們銀河系內的恆星,它們剛好位在我們與NGC 2283之間。 NGC 2283位於大犬座,距離地球約4,500萬光年,屬於棒旋星系,亦即...
透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對海王星外天體與半人馬小行星的觀測與分析,天文學家揭示了海王星外天體進入木星與土星間巨大行星區域後如何演化為半人馬小行星,並提供了早期太陽系中冰分布的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天文學》期刊(Pinilla-Alonso et al. 2024)。 海王星外天體是繞行太陽的小型天體,分布於海王星軌道之外,其中冥王星是最著名且體積較大的成員之一。這些天體的軌道與冥王星相似,或位於距離太陽更遠的區域。極低的溫度使揮發性物質以固態冰形式儲存在其表面。由於這些天體未曾演化成行星,它們保留了塑造太陽系時的成分與行...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新數據挑戰了我們對早期宇宙中行星形成的理解,證實了20多年前哈伯一項具爭議性的發現。2003年,哈伯發現在一顆非常古老的恆星周圍有一顆巨大的行星,這顆恆星幾乎和宇宙一樣古老。這表示當宇宙還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行星形成了,這些行星在年輕的盤狀結構中有足夠的時間形成,並且變得比木星還要大。然而,那時的恆星只含有少量重元素,而重元素是行星的構成的材料,那麼,這樣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利用韋伯研究了一個鄰近星系中的恆星,這個星系像早期的宇宙一樣,缺乏大量重元素。他們發現那裡的一些恆星不僅擁有行星形成盤,而且這些圓盤比我們銀河系中年輕恆星周圍的圓盤壽...
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在蜘蛛網原星系團(Spiderweb protocluster)內發現了新星系,這些星系為宇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見解,顯示重力相互作用在密集區域內所扮演的角色不如先前所認為的那麼重要。天文學家透過探索大尺度宇宙結構中的星系群體及其物理特徵,來理解星系在其環境中的形成和演化。蜘蛛網原星系團是早期宇宙的一個研究重點區域,它讓我們得以一窺正在形成中的原始星系團,其光線經過100多億年的旅程才到達我們這裡,揭示了一百多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已知星系。現在借助韋伯望遠鏡的能力,天文學家得以試圖更好地理解這個原星系團,並揭示其中新的星系。紅外光比可見光更容易穿透宇宙塵埃,因為可見光會...
天文學家利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觀測了太陽系內的「半人馬小天體」29P/Schwassmann-Wachmann 1(簡稱29P),捕捉到了之前未曾觀測到的氣體噴流。這一發現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半人馬小天體以及行星形成的過程。 「半人馬小天體」之所以得名,是因其特徵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性質,像是混合體,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這類天體處於一個天體動力學的過渡階段,由於受到行星微弱的重力擾動,它們逐漸從海王星外的穩定軌道(即寒冷的柯伊伯帶)向內太陽系移動。半人馬小天體逐漸從穩定的小行星狀態轉變為活躍的彗星狀態,最終可能成為短周期彗星。...
當天文學家首次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Webb Space Telescope)觀測早期宇宙中的星系時,本以為會發現小型的星系,卻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壯碩的星系。天文學家發現這些星系的亮度比預期的更高。如果這些光全都來自恆星,那麼這些星系將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大量恆星,這是現有的宇宙形成與演化理論所無法解釋的。一些研究者因此推測,這可能意味著用來解釋宇宙組成及其自大霹靂以來演化的標準宇宙學模型可能出了問題。 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其中一些早期星系的實際質量比最初估計的小得多。根據Chworowsky et al. 2024的新研究,這些光源大多來自環繞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盤,而非恆星,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