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4 筆相關資料
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探測到一顆棕矮星,名為W1935,距離我們47光年,它發出甲烷紅外線輻射,這可能是由於其高層大氣中的能量所造成,而產生這種輻射的高層大氣加熱與極光有關。 地球上,極光是太陽吹向太空的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場捕獲後產生,它們沿著地球兩極附近的磁場線進入大氣層與氣體分子碰撞,產生絢麗、舞動的光幕。木星和土星也有類似極光的過程,除了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也會從附近的活躍衛星如木衛一(Io)和土衛二(Enceladus)獲得。天文學家表示對於像W1935這樣孤立的棕矮星來說,缺乏恆星風來促進極光過程,並解釋高層大氣中甲烷排放所需的額外能量是一個謎。因此研究團隊利用韋伯觀測了12...
韋伯太空望遠鏡近期將目光瞄準了神秘的天王星,韋伯發現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此次拍攝的影像擴展了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雙色版本,增加了額外的波長覆蓋範圍,使影像更加細緻。韋伯憑藉著高靈敏度拍攝到天王星昏暗的內環、外環及最接近行星並極其微弱且瀰漫的Zeta環,並且還拍攝到其已知27顆衛星中的14顆。
並非所有的發現都是真正的新發現。這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資料中發現的極紅色天體(Extremely red objects, EROs)的情況。分析表明,它們與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資料中已經報告的藍色過量塵埃遮蔽星系(Blue-excess dust obscured galaxies, BluDOGs)非常相似。 類星體(Quasar)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之一,是由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其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10億倍以上。這些天體是許多研究的焦點,但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仍然知之甚少。流行的理論認為,它們是在星系中與氣體和塵埃雲一起形成...
在銀河系中心附近有一個暗星雲,其中的冰使這片星雲為何沒有形成恆星的謎團變得更加複雜。韋伯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心附近一個綽號為「磚」(The Brick)的巨大分子氣體雲中檢測到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冰,其名字為G0.253+0.016,位於中央分子區,是一個巨大的星雲匯聚區域,總質量是太陽的6000萬倍。在這些雲團中有許多正忙於形成恆星,但為什麼「磚」卻尚未真正開始形成恆星仍是一個謎。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它是年輕的雲團,因此還沒有機會形成恆星;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其內部氣體太湍流,或被磁場支撐起來,因此無法塌陷,氣體的塌陷通常會導致恆星的形成。
來自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最新圖像,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展示了我們銀河系密集中心的一部分,包括天文學家從未見過且尚未解釋的特徵。這個恆星形成區域被命名為人馬座C(Sgr C),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約300光年。 來自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該觀測小組首席研究員山繆.克洛(Samuel Crowe)說:在這個區域,從來沒有任何紅外線數據能達到我們用韋伯望遠鏡獲得的分辨率和靈敏度,所以我們第一次在這裡看到了很多特徵。韋伯揭示了大量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使我們能夠以從未有過的方式來研究這種環境下的恆星形成。 在圖像中估計有50萬顆恆星,...
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最大優勢之一是它能夠讓天文學家看到新恆星誕生區域的細節,韋伯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拍攝的最新影像展示了小麥哲倫星系中最亮、最大的恆星形成區域NGC 346。小麥哲倫星系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位於杜鵑座,肉眼可見。小麥哲倫星系比銀河系更原始,因為與銀河系相比,它擁有更少的重元素,而重元素是透過恆星核融合和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由於宇宙塵埃是由矽和氧等重元素形成的,因此科學家預期在小麥哲倫星系中不會有大量的塵埃。然而,新的MIRI影像及之前韋伯近紅外線相機在1月發布的NGC 346影像,都顯示該區域存在大量塵埃。 ...
這張宏偉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的合成影像,來自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近紅外相機(NIRCam)和中紅外成像-光譜儀(MIRI)的數據,影像中顯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並揭示了旋臂中隱藏的特徵。渦狀星系位於獵犬座,直徑為77000 光年,距離我們約2700萬光年,也稱為M51、NGC 5194,是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於1773年10月13日所發現,視星等為8.4等,在五月用小型望遠鏡最容易觀測到,是夜空中最著名的天體之一。 天文學家認為M51的旋臂之所以特別突出,是由於與矮...
7月12日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向大眾發布觀測成果以來的一周年。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升空服役是一項天文學上的工程壯舉,它讓科學家能夠觀測到有史以來最遙遠,也就是最接誕生時期的宇宙。並直接觀察到那些最早形成的星系與演化過程,對於星系演化的研究有重大影響與貢獻。負責展示成果的學者說:我們正繼續突破天文觀測史上的極限,儘量發揮望遠鏡的最大性能,試試到底能看到多遠的距離。
2023年6月25日,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對土星進行近紅外線觀測。在這個波長下,土星本身顯得非常黑暗,因為甲烷氣體吸收了幾乎所有落在大氣層上的陽光。然而,土星環相對明亮,導致在韋伯觀測下土星出現不尋常的外觀。 該圖像是韋伯保證時間觀測計畫1247的一部分。該計畫包括對土星進行多次深度曝光,旨在測試望遠鏡探測土星周圍微弱衛星及其明亮光環的能力。任何新發現的衛星都可以幫助科學家們更完整地了解土星當前系統及其過去。 這張土星的新圖像清楚地顯示了土星環系統內的細節,以及土星的幾顆衛星—土衛四(Dione)、土衛二(Enceladus)和土衛三(Tethys)。額外的更深度的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