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宇德西吉特‧巴塔查爾吉 Yudhijit Bhattacharjee 攝影:戴夫‧尤德 Dave Yoder 在一個5月早晨,兩輛小貨車穿過智利阿塔卡瑪沙漠中的寧靜小鎮聖佩德羅,順著一條泥土路開上山坡。當時是1994年,兩輛貨車上的五名男子肩負特殊任務:找到地球上最高、最乾燥、最平坦的地方。 過去一週半以來他們一直在阿塔卡瑪沙漠中探勘其他地點,其中一處位於阿根廷境內。此時他們正依照成員之一,智利天文學家艾爾南‧昆塔納從智利軍隊那兒取得的地圖,尋找登上查南托高原的路線;海拔5000公尺的這座高原,幾乎和聖母峰服務登山客的兩座基地營一樣高。 由於安地斯山脈形成屏障,...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監測團隊在雪山發現了台灣黑熊的蹤跡。 台灣黑熊經過隱藏的照相機前方。圖片提供: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東勢林管處轄管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為了解大雪山地區台灣黑熊族群的現況,委託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副教授的團隊對該區台灣黑熊族群進行監測。團隊在今年2月及3月間成功以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四度捕捉到兩隻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的珍貴影像。 捕捉到台灣黑熊在野外活動的身影,讓工作人員欣喜萬分。圖片提供: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工作人員判斷,其中一隻台灣黑熊體型略大,體重約100到120公斤;另一隻則較小,大約70公斤,兩隻黑熊都很健康活潑。會有不同體型的個體,表示...
--> 攝影:Henrik Nilsson,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照片裡,〈你的觀點〉社群成員亨瑞克.尼爾森拍攝的這隻烏林鴞(great gray owl)在黃石國家公園展開翅膀。「這隻鴞剛被一隻渡鴉(raven)騷擾,」尼爾森說。「如果仔細看,你可以看到鴞左眼裡的一小塊瞬膜。」 尼爾森每年至少造訪一次黃石國家公園。某一日早晨,他開車前往拉馬谷尋找狼的蹤影,途中在一片小草原上和這隻鴞不期而遇。「牠坐在針葉樹上,我猜牠正在找牠的早餐。就在這個時候,牠飛到一棵老樹上,接著渡鴉也出現了,渡鴉開始驅逐牠,我想渡鴉的巢可能就在附近,所以想把鴞...
撰文:甘迺迪‧沃恩 Kennedy Warne 攝影:湯瑪斯‧P‧帕斯查克 Thomas P. Peschak 想像兩塊大石頭共舞的樣子。那差不多就是綠蠵龜交配時的模樣:體型有如相撲選手的兩隻巨獸緊扣對方的背甲,在珊瑚礁生長的清澈水域中慵懶地划動鰭肢。環繞馬達加斯加西南外海歐羅帕島而生的珊瑚礁,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平均每年會有超過1萬隻母綠蠵龜為了交配而聚集在此,之後再上岸產卵。 綠蠵龜的繁殖策略被稱為「亂爬亂交」。與其把精力耗費在捍衛地盤或打鬥,公龜寧可將力氣花在尋找身上沒附著其他公龜的「單身」母龜,或企圖介入已經開始的交配。公龜的鰭肢和尾巴上都有大大的爪子...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新報告顯示,農人將必須採取愈來愈激烈而昂貴的手法來應付旱災、霜害與不斷變動的生長季。 牛奶生產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食品工業之一,為氣候暖化所苦:乳牛在涼快的環境下生產量比較大。攝影:RUS BOWDEN, NATIONAL GEOGRAPHIC YOUR SHOT 撰文:Chris Woodson, National Geographic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最新報告,氣候變遷實際上已經影響了全球各地的農場、牧場和果園。儘管某些作物在較溫暖的環境下長得更好,但這份報告發現,負面影響(包括大片作物受損、歉收以及食物價格上漲)還是遠...
--> 攝影:Martin Koitmae,國家地理〈你的觀點〉 「那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最棒的一個夜晚,」〈你的觀點〉社群成員Martin Koitmae如此描述拍攝愛沙尼亞庫瑞索沼澤上方這片夜光雲的經過,並說當時的寂靜是他「聽過最大的聲音」。 Koitmae在這次造訪愛沙尼亞的索瑪國家公園之前,從不曾去過沼澤。「看見夜光雲發出光芒,倒映在靜止的沼澤表面,並且伴隨著完全的寂靜,那真是一次神奇的體驗。」 Koitmae的這張照片最近被刊登在國家地理英文網站〈地理新聞〉的夜光雲圖輯中,這種雲為全世界高緯度地區的日落時分更添了幾分優美。 本張作品來自〈你的觀點...
專家表示,十歲蘇琪的離開,是對蘇門答臘犀「致命性的一擊」。 照片裡是極度瀕危的蘇門答臘犀「蘇琪」,於2013年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拍攝的。攝影:JOEL SARTORE 一隻世界上僅存無幾的蘇門答臘犀(Sumatran rhinoceros)在3月30日於辛辛那提動物園(Cincinnati Zoo)離世。動物園管理員表示,這對這支風雨飄搖的物種無疑是「致命性的一擊」。 就如大家所知,「蘇琪」是所有犀牛物種中最稀少的蘇門答臘犀。蘇門答臘犀在野外的數量已不到100隻,幾乎全生活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見地圖),很可能也是地球上最瀕危的大型哺乳動物。 伐木、棕櫚油農業,以及盜獵犀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