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25 筆相關資料
歐洲椋鳥的集體飛行不但華麗且變化無窮,新研究還揭露了背後原因。 撰文:艾德.楊 攝影:索倫.索爾卡 在歐洲和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冬天黃昏日落前的那一小時,天空中會聚集成千上萬的歐洲椋鳥。這些鳥停歇在棲木上準備過夜之前,會上演大自然最壯觀的飛行表演。牠們彷彿化為一個整體,脈動起伏、翻滾旋轉,就像一個形狀不定、千變萬化的生物體,有如書法筆觸般細膩優美,又如搖曳火焰般飄忽混沌。 這麼多的鳥是怎麼做到這麼緊密又協調的行動?這是研究人員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試圖解決的謎團。1931年,鳥類學家艾德蒙.塞羅斯把椋鳥的這種群飛描述為「空中的狂翔」,他認為只能透過心電感應...
當土地開發商將原生植物移植到住宅區時,有些鳴禽適應良好。而這些「適應型」物種能找到替代地方築巢,甚至在鄰近人類的環境繁衍興旺,華盛頓大學野生動物科學教授約翰.馬茲勒夫說。
「如果你照顧到鳥類,你就照顧到世界上多數的重要問題。」這句話是由湯瑪斯.洛夫喬伊所說,他應該是對的。這位知名的生物學家兼保育人士是國家地理雜誌贊助的科學家,他也是將「生物多樣性」這個詞彙介紹給全世界的推手。洛夫喬伊很久以前就預測,地球的物種數量會在21世紀初期開始急遽減少—遺憾的是,結果證明這項預測很準確。
研究人員檢視數十年間上千筆紀錄發現,美國不同種的候鳥可能真的會結伴同行。 就在當下,數十億隻鳥類正一路南飛,進行著一年一度的冬季遷徙。這場冬季遷徙的範圍與規模之龐大,過去人們無法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事──直到現在,新研究讓我們得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一窺這些動物的生活。 透過從美國東北部與五大湖區的五個遷徙點收集的超過50萬筆資料,科學家發現不同物種的鳥類在遷徙期間會形成持久的關係。 研究人員也更進一步指出,這樣的關係可能有其生態意義,並或受到氣候變遷等人為干擾的威脅。這項研究已於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 科學家們早就懷疑,某幾種候鳥在遷徙的中繼地內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