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23 筆相關資料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73億人口中,有7億9500萬人,也就是全世界人口的九分之一,處於長期營養不良的狀態。然而全球生產的糧食總量遠超過世界人口所需,因此糧食問題在今日的世界上,出現典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 糧食浪費的情況有多嚴重?聯合國農糧組織說,以重量來計算,我們所有生產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也就是13億噸被浪費掉了(以熱量計算則為四分之一),價值達到7500億美元。而只要減少浪費糧食25%,就足以讓全世界吃飽。 以台灣而言,環保署統計,台灣人每年至少製造2200萬噸廚餘,平均每人每年產生96公斤,超過歐洲、略遜於美國,比中日韓平均則高了20%,這些被台灣人浪...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性別隔離最嚴重的國家。當劇變來臨時,那裡女性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是《國家地理》雜誌的兩位記者,攝影師琳西‧艾達里歐與撰述辛西亞‧戈尼深入沙烏地阿拉伯採訪想要回答的問題。而她們帶回來的答案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她們碰上的不是黑色面紗下的受害者,而是熱情洋溢、口齒便給的女性。她們大方地邀請這兩位記者到自己家中,分享她們的生活經驗,她們會開玩笑、會抱怨、會表達憤怒,完全粉碎了沙烏地女性是被迫噤聲的一群人的既有形象。 「我發現這些女性願意就幾乎任何事情跟我辯論,彼此之間也一樣。」戈尼說。她們討論的話題包括職場上對女性的新期待,現代化的國家是否應該改變性別分隔的規定,以及在公共場合...
1916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成為國家專設機構來保護與維護自然荒野的濫觴。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地理》雜誌在其中也曾扮演重要角色。《國家地理》總編輯吉伯特.H.葛羅夫納曾經與國家公園最有力的推動者史蒂芬.馬瑟一同在美國內華達山脈旅行了兩週,回來後,我們的雜誌在1916年4月以整期雜誌報導了此行所見,葛羅夫納甚至將這期〈最美的土地〉專輯贈送給每個國會議員,請他們支持成立政府專責部門來管理這些保護區。四個多月後,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系統果然順利誕生,馬瑟成為第一任局長。 但在國家公園系統歡慶100週年時,新的挑戰也隨之發生。其中最重要的...
也許讀者會懷疑,紐約城市的報導為什麼會成為這期雜誌的封面故事。畢竟,那是一個遙遠、對我們大部分的讀者來說相對陌生的城市。如果你也這麼想,我們邀請你仔細讀讀彼得‧漢米爾這篇關於紐約的文章。 漢米爾從他的童年開始,為我們細數了他生活了數十年的那個城市為他帶來的記憶。即使不能完全分享那座城市的地理印象,我們仍然可以清晰讀到他對這個城市深切的熱愛。他並不掩飾紐約城的黑暗面,如毒品氾濫的街頭、不斷被新建築取代的記憶角落、愈來愈冷漠的城市建築。但是,「我們紐約客知道自己住在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裡,永遠在改變、演化、建設。有時候變得更好,有時不然。」他說,「這個城市一貫的口號可以是:跟上吧,朋友。」 ...
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在不久前剛剛公布,今年9月是地球自1880年有氣候紀錄的1629個月以來,溫度高於20世紀平均溫最多的一個月。就在此時,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也即將於巴黎召開。這次大會上能不能達成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大氣溫度上升的決議還尚不可知,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已經到來,它的影響將會是全面而劇烈的。 氣候變遷的議題確實容易讓人氣餒。因為這個問題「非常巨大,而就個人層面而言,我們顯得相當渺小,很容易讓人們覺得力不從心。」 比爾.麥克奇本說。他在1989年撰寫《自然的終結》,向大眾介紹氣候變遷的概念。但一個世代之後,他看見了突破。隨著全球氣溫不斷破紀錄...
國家地理學會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是:「我們相信以科學、探索與說故事的力量來改變世界。」這期雜誌中報導的科學發現,應該是說明這句話的最佳例證了。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報導了一項人類學上的大發現。這很可能是半世紀以來,關於人類起源問題最重要的發現。此次發現的新證據,將使人類的系譜樹被改寫,讓現代人(智人)有了一位新祖先。 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附近的升星洞穴裡,發現了大量推估距今約200萬至250萬年前(目前較準確的定年尚未完成)的古人屬動物化石,依據發現的地點被命名為「納萊蒂人」。由於納萊蒂人的特徵既古老又現代,科學家還不確定它與已知的其他人屬成員如巧人、直立人、...
為了了解非法象牙交易的內幕、追蹤屠殺非洲大象的犯罪集團,作者布萊恩.克利斯帝想出了一個幾近瘋狂的計畫:他讓人製作了一支即使專家(和盜獵者)都無法分辨真偽的假象牙,在裡面裝設了一個衛星追蹤裝置,然後到非洲去,將這支假象牙流入黑市,再時時追蹤這支象牙的去向。 近年來猖獗的非洲象牙走私,從2010年到2012年間就導致了超過10萬頭非洲象被屠殺。除了大象,象牙交易也造成大量人類的災禍:整個村莊被劫掠、兒童被綁架、婦女被性侵、公園的管理員喪失生命。 因此國家地理決定進行一次深入的調查報導,本期是我們在《國家地理》雜誌與網站上的一系列報導的第一篇。報導的內容來自國家地理新成立的「特別調查小組...
在如今這個一切都被倍率無限的顯微鏡和望遠鏡同時檢驗的世界裡,任何公眾人物都很難達到人們的期望,更不用說是精神領袖一般的人物了。不過兩年半來,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出人意表的一舉一動,讓我們對典型的存在重新燃起希望。 他放棄了教宗傳統的奢華待遇,住在簡單的寓所中;他取消了教宗的防彈座駕,改乘平價小汽車;他到監獄中為年輕的囚犯們洗腳,並親吻他們的腳;他指示教廷優先幫助貧窮、困苦的人;他為亞馬遜叢林的破壞發聲、指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是一個道德問題;他正視天主教會的腐敗問題與性侵事件;他甚至將一位生活奢華的主教革職,並打算把他花費四千多萬美元興建的豪宅改成為窮人提供膳食的廚房。對於同性戀,他說:「如果一...
今年4月,我走過倫敦的國會廣場,看見甘地銅像披著短袍,雙眉微皺,一臉肅然,目光微微下望。他雙手相握,短褲下裸露著堅實的小腿,腳上則穿著簡陋的拖鞋。我看著這尊275公分高的塑像,心想英國政府能將一生以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為職志的偉人放置在英國國會前的廣場上,也算是有幾分氣度吧。 我當時不知道的是,這座甘地銅像今年3月14日才剛剛豎立(由英國首相卡麥隆揭幕),是為了紀念甘地返回印度領導獨立運動100週年。而儘管甘地和平對抗強權的精神對印度、乃至於全人類的啟發與鼓舞早已屹立不搖,但是這座銅像的設置,在英國並不是全無爭議。 英國報紙《衛報》的一篇評論說,英國政府在銅像揭幕時,正在向印度的右派政...
即使爭議性愈來愈高,圈養鯨豚作為表演仍然在世界許多地方的「海洋公園」十分常見。這理由顯而易見:人類對友善、聰明的海豚充滿好奇,尤其是彷彿總帶著微笑的瓶鼻海豚;牠們優雅敏捷,可以做出讓人驚嘆的動作,牠們在人類有計畫的訓練下,讓我們瞥見人與動物溝通的可能。牠們來自海洋,代表著一片仍然充滿未知的地域。也因此鯨豚表演往往為海洋公園等設施帶來大量人潮,鯨豚圈養也就在利益的驅動下,持續不斷地在世界各地發生。 人類對鯨豚的科學知識的確有許多來自對圈養鯨豚的觀察,然而,被圈養的鯨豚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一般大眾在欣賞圈養鯨豚的娛樂表演,究竟得到的是知識還是誤解? 從離我們最近的一些圈養海豚的死亡狀況...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