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5 筆相關資料
人稱麥哥、麥導的麥覺明,製作、主持《MIT台灣誌》二十年,說起山林紀錄片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MIT台灣誌》陪伴著許多人從小到大,是認識台灣山林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影像記錄台灣山林的開路先鋒。
陳永融|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受訪時被問及人們鯨豚最大的誤解是什麼?「海豚過得很好,想要像海豚一樣在海裡自由自在。」臺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專業為鯨豚保育醫學的楊瑋誠談到遭遇到生存危機的鯨豚,直率坦言:「我不想跟海豚一樣,尤其是在臺灣。」 全世界共有八十多種鯨豚,有三十多種會出沒在臺灣周遭的海域,許多生存狀態都岌岌可危。舉例來說,近年來大眾最耳熟能詳、在政治攻防佔有一席「會轉彎」名言的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就是生活在臺灣西海岸的特有亞種,近年來的觀察顯示,其族群數量約莫不超過 50 隻。 現今的鯨豚研究有哪些主要的努力目標?生活在...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學界首次全面性調查發現,農藥正影響著蚯蚓、甲蟲、彈尾蟲等攸關土壤健康的小動物。科學家表示,這些小動物是維持生態的「無名英雄」,這個研究結果值得關注。 不被重視的「無名英雄」 研究:農藥正影響土壤中無脊椎動物 研究人員警告,在評估農藥對環境的影響時,很少考慮到土壤中的生物。例如,美國僅測試農藥對蜜蜂的影響,但蜜蜂幾乎不會接觸到土壤,科學家對這樣的測試完整性不敢恭維。 聯合國1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由於新土壤的形成需要數千年的時間,如果沒有緊急行動來阻止土壤劣化,那麼土壤的前景看起來...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2020年夏天,臺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今(12日)「臺灣珊瑚白化觀測平臺」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此次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31~40%的珊瑚,以小琉球海域最為嚴重,東北角海域則是首次發生。背後原因是氣候變遷與海水升溫。 學者警告,全球升溫若超過1.5℃,地球上99%的珊瑚將消失,臺灣政府應即刻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搶救珊瑚礁生態系。
台灣有12種貓頭鷹,各自使用不同類型的棲地。體型最大的黃魚鴞,仰賴溪流環境為生;瀕臨滅絕的草鴞以低海拔草生地為休息和繁殖的重要棲地;身形最迷你的鵂鶹棲息於中高海拔森林環境;而長途跋涉來台灣度冬的短耳鴞,多用平原農耕地;低、中海拔森林環境中的領角鴞正進軍到城市公園、校園綠地。台灣的河口、高山,草地、原始林,都市至人煙罕見的區域都有貓頭鷹的蹤跡。人類與貓頭鷹間存有活動時差的瓶頸,受限於夜間視力,解答貓頭鷹謎團的過程就像場漫長的馬拉松,在尚未了解貓頭鷹之時,常常不經意就傷害到牠們。 被列為I級保育類的草鴞,主要分布於南部丘陵的草生地,是台灣唯一的地棲型貓頭鷹,以小型哺乳類為食,尤其喜好鼠類。大...
黃魚鴞,台灣島上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雙翼展開的寬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身高,然而如此碩大的身形卻能夠完美隱身在原始山林之間。黃魚鴞特殊的棲地需求、晝伏夜出的習性、低沉且辨識度低的鳴叫聲,讓牠們成為台灣貓頭鷹留鳥中最晚被博物學家發現的種類(由日籍動物學家黑田長禮於1916年紀錄),後續的野外目擊紀錄也寥寥可數,生態習性充滿神祕的色彩。 屏科大野保所的孫元勳教授長期投入黃魚鴞的研究和保育工作,自1990年代起陸續在台北烏來、花蓮砂卡礑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