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5 筆相關資料
一位巴西生態學家懷抱著保育的願景前往亞馬遜河流域,結果從當地居民那裡學到了方法。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口述:喬.坎波斯-席爾瓦 JOÃO CAMPOS-SILVA 有一尾魚,一尾看似史前生物的大魚,是窺探亞馬遜河複雜度的一扇窗。我做研究的地點在巴西的洪氾低地,介於安地斯山脈和海洋之間,而這就是我對巨骨舌魚的感想。牠又叫「皮拉魯庫」,在原住民語中的意思是「魚」和「紅」。 巨骨舌魚的頭部是灰綠色,但整個背部都有紅色的鱗片,會在交配的最佳時機變得亮麗,彷彿從裡頭透出光來。關於巨骨舌魚,我有好多驚人的事可以告訴你:...
在安地斯山脈高處,是個冰川高聳、雲霧林茂密、有熊神出鬼沒的世界,亞馬遜河流域就從這裡孕育成形。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口述:茹絲梅麗.皮爾科.華爾卡亞 RUTHMERY PILLCO HUARCAYA 大多數早晨,我在祕魯安地斯山脈的田野工作站臥室中醒來時,太陽都尚未升起。天花板上的蝙蝠開始四處飛竄,而隨著天色逐漸亮起,我能看到雲霧沿著外面長滿森林的陡峭山脊流動。這些雲霧就是空中的河流。Ríos voladores是「飛河」的意思,它們挾帶溼氣而來,溼氣落入土壤,然後進入溪流,接著是地面上綿延數千公里的河川,一路流...
不論人們把亞河豚視為會變化身形的精怪還是令漁民頭痛的傢伙,這種動物都是亞馬遜河及其支流的霸主。然而隨著這片流域的變遷,這種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豚也面臨難以預料的未來。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撰文:喬丹.薩拉馬 JORDAN SALAMA 生活在亞馬遜流域河畔的提庫那族原住民,道出關於淡水豚的故事。 這些淡水生物是調皮的水域守護靈,能夠化身為人形,用大禮帽遮掩噴氣孔,誘惑女子前往牠們的水下城市;也經常靠近河岸,游到被單寧染色的淺水域,然後從漁民的網子中偷魚。 六種淡水豚當中只有兩種分布在亞洲之外的地區,這兩種淡水豚都是南美...
亞馬遜河口並不是這條全世界最壯盛河流的終點,而是一個驚奇水生國度的開始。 攝影:湯瑪斯.帕斯查克 THOMAS PESCHAK 口述:安傑羅.貝納迪諾 ANGELO BERNARDINO 那是研究考察隊前進貝利克群島的第五天。對於會在這裡體驗到什麼,我毫無準備。這裡是亞馬遜河的最東端,是全球最壯闊的河流注入大海之處。 我是大學教授、海洋生態學家,也是巴西人。我知道,當這條河終於抵達大海的時候,它注入大海的水量會比僅次的六條大河加起來還多。恆河、長江、剛果河、密西西比河――我們可以把這些河的水量統統加起來,再加上其他幾條知名的河流,都還是比不上亞馬遜河的水...
撰文:李永適 繪圖:克里斯托夫.格羅貝爾斯基 CHRISTOF GROBELSKI 在本期雜誌,我們報導了國家地理探險家保羅‧塞雷諾的重要考古發現。這位古生物學家2000年在尼日尋找恐龍化石時,竟然發現了數千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其中包括大批墓葬。這個發掘計畫仍在進行中,對這片遺址的研究,將會讓我們對「綠色撒哈拉」有更深入的理解。 綠色撒哈拉,正式學術名稱是「非洲溼潤期」,指今日撒哈拉沙漠地區曾經水草豐美、動物繁盛,如今日非洲中、南部草原一般的時期。 早在公元前44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經描述過綠色的撒哈拉。19世紀中北非沙漠陸續發現許多史前岩畫...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陸地、海洋和天空,每年上億隻的動物為了食物、繁衍而遷徙。旅途危機重重,有時因棲地消失而必須飛更遠,有時被漁網纏繞或遭獵殺。聯合國12日發布第一份全面性的遷徙動物報告指出,近一半的遷徙動物正面臨族群量下降的危機。 保育遷徙動物無法靠單一國家,聯合國《遷徙物種保育公約》(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締約國大會12~17日在烏茲別克召開。這份重量級報告選在開幕時公佈,盼促成更積極的跨國合作與行動。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人類世界是由前人努力開創,不斷累積的成果,我們引以為傲,但在面對現在的環境和社會,也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是什麼讓我們停下腳步,限制了我們的行動而無法做出改變?環境、年齡、恐懼?語言限制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抑或是知識不足?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人類以想像力為基礎,實現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世界,而現在的我們也應運用想像力開創解決問題的方法,善用資源,實現未來的世界。
走在科博館植物園的步道上,蓊鬱的樹木遮蔽了天空與四周,當靜下心來,便能聽到啁啾的鳥鳴聲,一點都不像在熱鬧繁忙的台中市區。國聚建設再度與《國家地理》和「自然野趣」生態教育工作室攜手舉辦親子活動,這一次選擇了城市中的生態綠洲,一起認識身邊的鳥朋友。 科博館是台中的重要地標,具備休閒、教育與研究等多重功能,不但蒐藏了許多重要的文物與各類標本、有精彩的展覽與影片,更有所有參觀者都喜歡的明星暴龍。這裡有許多人童年的回憶,也持續陪伴孩子們探索科學與研究的世界。只要是台中人,幾乎人人都來過科博館,或是在草坪上奔跑吹泡泡。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竟然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