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1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路透社(Reuters)報導,氣候變遷影響愈來愈明顯,美國各大城市陸續啟動極端天氣因應計畫。土桑聘請一位森林專家,邁阿密任命一名高溫專家,洛杉磯則增設一名氣候緊急動員主任。 因應極端氣候 全美30個城市動起來 根據華盛頓特區大西洋理事會智庫洛克斐勒復原力中心(Adrienne Arsht-Rockefeller Foundation Resilience Center)的說法,自2019年以來,全美至少有30個城市採取了新的行動,像是聘請專家來因應極端天氣,包括鳳凰城、休斯頓、路易斯維爾、納什維爾和奧克蘭。 洛克斐勒復原力...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最新報告指出,北美洲的馴鹿和水鳥的數量急劇下降,反映北極苔原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去年極端天氣加上COVID-19帶給上千萬人雙重打擊。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全球氣候現況指出,2020年全球增溫已達攝氏1.2度,此外,COVID-19造成的經濟趨緩不僅未能阻止氣候變遷,還使後果更嚴重。
台達自1971年創立至今滿50周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展開一系列「厚生海洋」倡議,於地球日前夕宣布攜手專業海洋保育團隊投入東北角珊瑚復育工作,預計未來三年復育28種、超過千株珊瑚種苗,培育約300人次的企業潛水志工協助打造育種基地,期待讓更多人親近海洋生態,關注氣候變遷及環境議題。現場同時邀請合作夥伴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陳素芬館長、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陳映伶秘書長等貴賓出席,共同倡議厚生海洋。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一份刊登於《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期刊的新研究,鯊魚是幫助生態系統從極端氣候事件中恢復的重要角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全球河流的流量。 在歐洲北部等地區,氣候變遷使河流流量增加,而南歐、澳洲南部和南亞部分地區的河流流量減少。河流流量增加可能導致洪水氾濫,而河流流量減少可能促使乾旱。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野火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許多過去不曾引發野火的生態系統現在開始發生野火,科學家對此感到憂心忡忡。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近期一份研究顯示,由於氣候危機導致海洋環境快速變化,可能導致座頭鯨(humpback whale)難以繁殖下一代。
澳洲政府在2019年2月20日正式宣布珊瑚裸尾鼠(Bramble Cay melomys)絕種。牠應該是第一種因人為氣候變遷而絕種的哺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