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6 筆相關資料
新發現的史前蝙蝠物種為飛行哺乳類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並引發了對牠們如何發展出回聲定位能力的疑問。
【保育古生物學系列】 文:林千翔(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編按:臺灣具有相當高的魚類多樣性,軟骨魚物種數占全球15%,然而形成原因卻是個謎。若要了解形成過程、再現百萬年前海洋生態系,化石紀錄是關鍵。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千翔領銜的研究團隊,根據出土自嘉義牛埔的軟骨魚化石群聚,見證臺灣西部海域生態系的重大變遷,發現的半鋸鯊化石更是西太平洋首件更新世化石紀錄,再顯臺灣在古生物學研究上極具潛力。
這具從智利南部出土的化石融合了甲龍類與劍龍類的特徵。 距今7500萬年至7200萬年之間,在今日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一隻尾部粗短的恐龍出於某種原因,被掩埋在河口三角洲中,細緻的沉積物將牠的骨骸以化石的形式完好保留了下來。 以恐龍的標準來說,這隻生物並不大。牠以四肢行走時身高不到60公分,吻部至尾巴的體長不超過200公分。然而這隻活在巨獸世界中的小動物可不好惹;牠的皮膚上嵌滿防禦用的甲冑,身後還有一把獨特的武器。 牠的尾巴末端跟科學家見過的任何尾巴都不像:骨骼融合在一起,像一把鋸齒狀的板球拍。「這是前所未見的。」智利大學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巴爾加斯(Alexander Varg...
現生蝦類也會躲進其他動物的殼裡,而這組奇異的化石是該行為的最早證據。 大約1億年前,當恐龍還在陸地上遊盪時,三隻小蝦子出發去找房子。牠們可能遠離了有保護作用的珊瑚礁區,因此需找尋能躲避掠食者的庇蔭,然後選中一顆巨大的蛤蜊──不是那區最大的,但是足有舒適的25公分寬。 牠們住進去以後很快就被淤泥淹沒,原本的庇護所突然變成了墳墓。然後牠們就待在那裡,直到一名澳洲農夫在2016年找到了牠們。這枚蛤蜊化石和裡面三隻體長約3公分的蝦子目前被安置在澳洲的克柔龍轉角博物館(Kronosaurus Korner museum)。 描述這副化石的論文最近發表在《古地理學&m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