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33 筆相關資料
在疫情期間,保持冷靜與誠實的態度有助於減輕孩子的焦慮。 隨著學校關閉(編按:美國地區)和大型活動取消,你的小孩可能會對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或COVID-19感到疑問或擔憂。談論這件事或許不容易,特別是當你自己可能就有那麼多的問題和憂慮的時候。 「孩子需要感到安全和放心。」美國中大西洋地區凱澤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的一位家庭醫師凱蒂.萊德(Katie Ryder)說:「身為在孩子生命中可信任的成人,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做到這點。」 以下是跟孩子談論新型冠狀病毒時的一些建議。 首先是,保持冷靜 我們都知道:說比做...
氣候之家報導,COVID-19影響了開發中國家今年更新氣候行動計畫的步調,因為相關會議被迫延後,而且資源多投入對抗疫情。 巴黎協定通過五年,各國政府必須升級自己的氣候行動計畫,又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s)」,並於11月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召開前提給聯合國。這是對巴黎協定內建之減量機制(Ratchet Mechanism)的首次測試。
中研院演講精華 COVID-19肆虐全球,中國作為疫情發源地,已累積大量確診與死亡數。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面臨大規模疾病威脅,血吸蟲病、麻風病、愛滋病等,中國政權屢屢展現獨特的防疫手段。2020 年 2 月在中研院的演講「從中國的『後帝國』語境看疾病的隱喻與防疫:從麻風病談起」,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劉紹華研究員,分享她對疾病隱喻和防疫政治的觀察。研之有物整理演講精華,帶你透視中國的防疫治理。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專家警告,城市長期的空氣汙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害很可能會增加COVID-19感染的死亡率。 空氣汙染會損害肺部和心臟,每年至少造成800萬例過早死亡。這表示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很可能對城市居民和其他暴露於有毒空氣者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不過,最早爆發COVID-19的中國和受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義大利由於採取了嚴格的隔離措施,用路車輛和工業排放減少,空氣汙染情況改善。根據美國專家的初步計算,空氣變乾淨可避免數萬人過早死亡,遠高於3208例COVID-19感染致死。 然而專家們也強調,沒有人會說這種傳染病大流行有益健康,而要...
奈米粒子也能作疫苗! (文章更新:2020 / 03 / 16) COVID-19自 2019 年底爆發,截至 2020 年 3 月 16 日,全球已有 16.9 萬人感染,超過 6500人死亡。因專家預測 COVID-19即將流感化,疫苗研發刻不容緩!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胡哲銘長聘副研究員,2019 年曾針對另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 MERS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以奈米粒子模仿冠狀病毒,製成「MERS 奈米疫苗」。他將過去經驗應用於當前危機,目前已找出「COVID-19奈米疫苗」的候選疫苗。
大家都知道勤洗手是保持健康最簡單的方法,但我們習以為常的這個觀念,在從前並非如此理所當然。1840年代時,曾經有位醫生提倡洗手的好處,卻為此賠上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