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Nov. 04 2020

塑膠

  • 一個塑膠袋的「工作壽命」只有短短15分鐘。STEVE GALLAGHER

    一個塑膠袋的「工作壽命」只有短短15分鐘。STEVE GALLAGHER

  • 一張張透明塑膠垃圾在孟加拉達卡的布里甘加河中洗淨後,諾亞涵把它們攤開來曬乾,定時翻動,一邊照顧兒子莫莫。這些塑膠垃圾最後會賣給回收業者。全球生產的塑膠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被回收,在美國的比例則不到10%。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一張張透明塑膠垃圾在孟加拉達卡的布里甘加河中洗淨後,諾亞涵把它們攤開來曬乾,定時翻動,一邊照顧兒子莫莫。這些塑膠垃圾最後會賣給回收業者。全球生產的塑膠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被回收,在美國的比例則不到10%。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塑膠瓶堵塞了馬德里市中心市政廳外的西貝萊斯女神噴泉。一個名為Luzinterruptus的藝術團體,去年秋天用6萬個廢棄塑膠瓶塞滿這一座噴泉和馬德里另外兩座噴泉,藉此喚起大眾關注拋棄式塑膠對環境的衝擊。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塑膠瓶堵塞了馬德里市中心市政廳外的西貝萊斯女神噴泉。一個名為Luzinterruptus的藝術團體,去年秋天用6萬個廢棄塑膠瓶塞滿這一座噴泉和馬德里另外兩座噴泉,藉此喚起大眾關注拋棄式塑膠對環境的衝擊。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為了順海流而行,海馬會抓住漂流的海草或其他自然物的碎片。在印尼松巴哇島外受汙染的海水裡,這隻海馬勾住一根塑膠棉花棒。「這是我情願不要出現的照片。」攝影師賈斯丁.霍夫曼說。JUSTIN HOFMAN

    為了順海流而行,海馬會抓住漂流的海草或其他自然物的碎片。在印尼松巴哇島外受汙染的海水裡,這隻海馬勾住一根塑膠棉花棒。「這是我情願不要出現的照片。」攝影師賈斯丁.霍夫曼說。JUSTIN HOFMAN

  • 1955年《生活》雜誌的照片中,一家美國人歡慶「拋棄式生活」的來臨,這種生活的到來,部分要歸因於拋棄式塑膠製品。一次性塑膠製品為世界各地的人帶來很大便利,但是在今日讓我們海洋窒息的塑膠垃圾中也占很大一部分。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55年《生活》雜誌的照片中,一家美國人歡慶「拋棄式生活」的來臨,這種生活的到來,部分要歸因於拋棄式塑膠製品。一次性塑膠製品為世界各地的人帶來很大便利,但是在今日讓我們海洋窒息的塑膠垃圾中也占很大一部分。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 這顆19世紀的撞球由賽璐珞製成,那是早期的塑膠材料,用來取代當時已經開始變得稀少的象牙。MARK THIESSEN, PHOTOGRAPHED A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這顆19世紀的撞球由賽璐珞製成,那是早期的塑膠材料,用來取代當時已經開始變得稀少的象牙。MARK THIESSEN, PHOTOGRAPHED A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 在夏威夷卡米羅岬海灘發現的「膠礫岩」,這是塑膠碎片熔化後(或許是營火造成),與沙子、岩石、貝殼及珊瑚融合而成的一種岩石。地質學家認為這種岩石將標記我們對地球的影響,而且存在時間會很長久。JEFF ELSTONE IDENTIFIED BY CHARLES MOORE, PATRICIA CORCORAN, AND KELLY JAZVAC

    在夏威夷卡米羅岬海灘發現的「膠礫岩」,這是塑膠碎片熔化後(或許是營火造成),與沙子、岩石、貝殼及珊瑚融合而成的一種岩石。地質學家認為這種岩石將標記我們對地球的影響,而且存在時間會很長久。JEFF ELSTONE IDENTIFIED BY CHARLES MOORE, PATRICIA CORCORAN, AND KELLY JAZVAC

  •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 在孟加拉布里甘加河支流的橋底下,一戶人家正在移除塑膠瓶標籤,並分開不同顏色的瓶子。這裡的拾荒者平均一個月可以賺大約100美元。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在孟加拉布里甘加河支流的橋底下,一戶人家正在移除塑膠瓶標籤,並分開不同顏色的瓶子。這裡的拾荒者平均一個月可以賺大約100美元。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彩色塑膠碎片經過人工收集、清洗和分類後,堆放在河岸上曝曬。達卡市和周遭地區約有12萬人從事這種非正式資源回收業。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彩色塑膠碎片經過人工收集、清洗和分類後,堆放在河岸上曝曬。達卡市和周遭地區約有12萬人從事這種非正式資源回收業。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綠源再生公司在舊金山的最大資源回收廠,每天處理450至550公噸的垃圾。圖中,輸送帶正把各類塑膠垃圾往光學分類器送去。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綠源再生公司在舊金山的最大資源回收廠,每天處理450至550公噸的垃圾。圖中,輸送帶正把各類塑膠垃圾往光學分類器送去。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波蘭泉工廠是雀巢在北美洲的最大工廠。雀巢飲用水事業表示,自1994年以來,他們已將半公升水瓶的塑膠含量減少了62%。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波蘭泉工廠是雀巢在北美洲的最大工廠。雀巢飲用水事業表示,自1994年以來,他們已將半公升水瓶的塑膠含量減少了62%。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 全球的垃圾場 研究人員在亨德森島上的垃圾中,經由標籤辨識出88件物品的來源國。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或日本,四分之一以上來自南美洲,有些則遠自蘇格蘭和德國而來。JASON TREAT AND RYAN T. WILLIAMS, NGM STAFF. SOURCE: JENNIFER L. LAVER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全球的垃圾場 研究人員在亨德森島上的垃圾中,經由標籤辨識出88件物品的來源國。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或日本,四分之一以上來自南美洲,有些則遠自蘇格蘭和德國而來。JASON TREAT AND RYAN T. WILLIAMS, NGM STAFF. SOURCE: JENNIFER L. LAVER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1

塑膠

我們製造塑膠,依賴塑膠,也快被塑膠淹沒。

撰文:勞拉.帕克爾 LAURA PARKER
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如果美國移民先輩從英格蘭普利茅斯揚帆航向北美洲時,塑膠已經發明出來,而五月花號上儲備了瓶裝水和塑膠包裝的點心,那他們留下來的塑膠垃圾,在四個世紀後的今天,很可能依然存在。

如果移民先輩像現在的許多人一樣,隨手就把空瓶和塑膠包裝袋往船外一丟,大西洋的海浪和陽光會把那些塑膠製品分解成微小碎片。這許許多多的小碎片可能會到現在還漂流在全球各個海域,而且除了本身的毒素外又吸收了其他毒素,等著被無辜的魚或牡蠣吃下,最終也可能被我們其中一人吃下。

我們應該慶幸移民先輩還沒有塑膠這種東西,我最近搭火車沿英格蘭南岸前往普利茅斯的時候這樣想著。我要去見一個人,他會幫我搞懂我們怎麼用塑膠把這個世界搞得一團亂,特別是海洋。

塑膠在19世紀末發明,到了約1950年才真正開始量產,因此我們要面對的塑膠才只有83億公噸,其中超過63億公噸成了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中有高達57億公噸沒有進入回收桶,這個數字讓2017年做出這項統計的科學家為之震驚。

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未回收的塑膠廢棄物進入地球最後的水槽:海洋。2015年,喬治亞大學工程學教授珍娜.詹貝克提出的粗略估計引發了舉世矚目:每年光是從沿海地區排出的塑膠廢棄物約在480萬至1270萬公噸之間。她和同事指出,這些廢棄物大多不是從船上扔下,而是被人隨意丟到土地上或河流中,而且主要在亞洲。這些廢棄物接著因風吹或水流而進入海中。詹貝克估計,海洋每年接收塑膠廢棄物總量的中間值大約是800萬公噸。她表示,這相當於世界各地的海岸線每1公尺就有15包塞滿塑膠垃圾的塑膠購物袋。目前並不清楚塑膠要多久時間才能生物分解為構成分子,估計值從450年到永遠無法分解都有。

同時,海洋塑膠據估每年會殺死數百萬隻海洋動物。已知受影響的有將近700種海洋物種,包含瀕臨滅絕的動物。有些動物受到的傷害是肉眼可見的,像是被棄置的漁網或六罐飲料包裝環給勒死,但可能有更多動物受到肉眼看不見的傷害。從浮游動物到鯨魚等各類大小的海洋物種,現在都把微塑膠這種直徑小於5公釐的碎片給吞下肚。在夏威夷本島一處無柏油路可達、看起來應該未受汙染的海灘上,我踏著深至腳踝的微塑膠前進。從那之後,我就理解為何有些人視海洋中的塑膠為迫在眉睫的災難。去年12月在奈洛比舉行的全球高峰會上,聯合國環境規畫署長更在演說中以「海洋的末日之戰」來形容。

「這不是一個我們不知道解決方法的難題,」與開發中國家合作處理垃圾超過25年的佛蒙特州資源經濟學家泰德.席格勒說:「我們知道怎麼撿垃圾,誰都能撿。我們知道怎麼處理垃圾,也知道怎麼回收垃圾。」他指出,重點是建立必要的制度和系統。

一個塑膠袋的「工作壽命」只有短短15分鐘。STEVE GALLAGHER

一個塑膠袋的「工作壽命」只有短短15分鐘。STEVE GALLAGHER

一張張透明塑膠垃圾在孟加拉達卡的布里甘加河中洗淨後,諾亞涵把它們攤開來曬乾,定時翻動,一邊照顧兒子莫莫。這些塑膠垃圾最後會賣給回收業者。全球生產的塑膠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被回收,在美國的比例則不到10%。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一張張透明塑膠垃圾在孟加拉達卡的布里甘加河中洗淨後,諾亞涵把它們攤開來曬乾,定時翻動,一邊照顧兒子莫莫。這些塑膠垃圾最後會賣給回收業者。全球生產的塑膠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被回收,在美國的比例則不到10%。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塑膠瓶堵塞了馬德里市中心市政廳外的西貝萊斯女神噴泉。一個名為Luzinterruptus的藝術團體,去年秋天用6萬個廢棄塑膠瓶塞滿這一座噴泉和馬德里另外兩座噴泉,藉此喚起大眾關注拋棄式塑膠對環境的衝擊。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塑膠瓶堵塞了馬德里市中心市政廳外的西貝萊斯女神噴泉。一個名為Luzinterruptus的藝術團體,去年秋天用6萬個廢棄塑膠瓶塞滿這一座噴泉和馬德里另外兩座噴泉,藉此喚起大眾關注拋棄式塑膠對環境的衝擊。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為了順海流而行,海馬會抓住漂流的海草或其他自然物的碎片。在印尼松巴哇島外受汙染的海水裡,這隻海馬勾住一根塑膠棉花棒。「這是我情願不要出現的照片。」攝影師賈斯丁.霍夫曼說。JUSTIN HOFMAN

為了順海流而行,海馬會抓住漂流的海草或其他自然物的碎片。在印尼松巴哇島外受汙染的海水裡,這隻海馬勾住一根塑膠棉花棒。「這是我情願不要出現的照片。」攝影師賈斯丁.霍夫曼說。JUSTIN HOFMAN

1955年《生活》雜誌的照片中,一家美國人歡慶「拋棄式生活」的來臨,這種生活的到來,部分要歸因於拋棄式塑膠製品。一次性塑膠製品為世界各地的人帶來很大便利,但是在今日讓我們海洋窒息的塑膠垃圾中也占很大一部分。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1955年《生活》雜誌的照片中,一家美國人歡慶「拋棄式生活」的來臨,這種生活的到來,部分要歸因於拋棄式塑膠製品。一次性塑膠製品為世界各地的人帶來很大便利,但是在今日讓我們海洋窒息的塑膠垃圾中也占很大一部分。PETER STACKPOL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我到普利茅斯的那天籠罩在英國秋天的灰色陰暗之中,理查.湯普森穿著黃色雨衣,在普利茅斯大學位於港邊的考斯賽德海洋研究站外等我,54歲的他身形清瘦。1993年,湯普森正朝成為一名普通的海洋生態學家努力,當他到曼島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淨灘活動時,其他志工專注的是塑膠瓶、塑膠袋及網子,湯普森卻關注起一些小東西,即腳底下的微粒,這些東西位於高潮線上,無人注意。他一開始甚至不確定是不是塑膠,必須請教鑑識化學家才能確定。

當時還有一個真正的謎團尚未解決,至少對學術圈來說是如此:科學家很納悶為何沒有在海洋中發現更多的塑膠。全球塑膠產量急遽增加,從1950年的210萬公噸,增加到1993年的1億4700萬公噸,到了2015年更成長到4億700萬公噸,但漂浮在海上及沖刷到岸上的塑膠儘管數量驚人,卻似乎沒有以同樣的速度增加。「這就讓人不禁想問:那些塑膠到哪去了?」湯普森說。

自首次淨灘以來,湯普森這些年間的工作已開始為這個問題提供解答:消失的塑膠其實是分解為小碎片,小到難以看見。湯普森在2004年的一篇論文中創造了「微塑膠」一詞,用以指稱這些微小碎片,而且還預言了(最終證明是正確的)微塑膠在海洋中有「大量積累的可能性」。


我們去年秋天在普利茅斯見面時,湯普森才和兩個學生完成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促成塑膠分解的不只有海浪和陽光而已。他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端足類物種Orchestia gammarellus(這是歐洲沿海經常出現,看起來像是蝦子的微小甲殼動物)吞食塑膠袋碎片,進而確認這種動物能把一個塑膠袋咬碎成175萬個微塑膠碎片。

在人類已觀察過的每一處海域,都有發現微塑膠的蹤跡,從最深的海床沉積物到北極的浮冰都有。而根據一份估計數據,隨著冰層在接下來十年之間融化,將會有超過1兆個塑膠碎片流入海中。夏威夷本島上的某些海灘,有多達15%的沙粒其實是微塑膠顆粒。我曾走過的卡米羅岬海灘,接收了北太平洋環流帶來的垃圾。總共有五個環流系統會繞著海洋盆地運送垃圾,並把垃圾集中成一大片一大片,其中又以北太平洋環流垃圾最多。卡米羅岬的海灘上堆滿洗衣籃、瓶子及容器,上面貼著的標籤有中文、日文、韓文及英文,偶爾還有俄文。

我和湯普森討論這些時,正搭乘當日往返船「海豚號」通過風浪有點大的普利茅斯灣。湯普森撒出一種稱為魟式拖網的細網,這通常是用來研究浮游生物的。幾年前,有其他研究人員在很靠近我們所在位置的海域,蒐集到了十種共504條魚類,並把魚交給湯普森。他解剖那些魚後驚訝地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魚腸子裡有微塑膠。

我們拖著網子航行一段時間後,湯普森收回魟式拖網。網子底部有少量的各色塑膠碎片。湯普森並不怎麼擔心自己吃的炸魚薯條餐中含有微塑膠,因為目前沒什麼證據顯示微塑膠會從魚腸進入我們吃的魚肉中。(請參閱第86頁的文章)。他更擔心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像是我們為了讓塑膠擁有某些特性(如延展性)而加入的化學物質,還有微塑膠理論上會分解成的更細小的奈米塑膠,這些都有可能進入魚和人類的組織。

「我們確實知道某些產品在製造時的化學物質濃度相當高,」湯普森說:「我們不知道的是,當塑膠變成能讓魚一口吞下的大小時,還有多少殘留的添加物。」

「尚未有人在環境中發現奈米粒子,因為它們低於分析儀器的偵測級數。科學家認為奈米塑膠確實存在。它們有可能藏在組織裡面,而這會讓事情完全改觀。」

湯普森不是危言聳聽的人,但他也確信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絕非只是有礙觀瞻的問題。「我不認為應該要等到關鍵證據顯示吃魚是否有危險才行動,」他說:「我們已有足夠的證據採取行動。」

這顆19世紀的撞球由賽璐珞製成,那是早期的塑膠材料,用來取代當時已經開始變得稀少的象牙。MARK THIESSEN, PHOTOGRAPHED A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這顆19世紀的撞球由賽璐珞製成,那是早期的塑膠材料,用來取代當時已經開始變得稀少的象牙。MARK THIESSEN, PHOTOGRAPHED A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在夏威夷卡米羅岬海灘發現的「膠礫岩」,這是塑膠碎片熔化後(或許是營火造成),與沙子、岩石、貝殼及珊瑚融合而成的一種岩石。地質學家認為這種岩石將標記我們對地球的影響,而且存在時間會很長久。JEFF ELSTONE IDENTIFIED BY CHARLES MOORE, PATRICIA CORCORAN, AND KELLY JAZVAC

在夏威夷卡米羅岬海灘發現的「膠礫岩」,這是塑膠碎片熔化後(或許是營火造成),與沙子、岩石、貝殼及珊瑚融合而成的一種岩石。地質學家認為這種岩石將標記我們對地球的影響,而且存在時間會很長久。JEFF ELSTONE IDENTIFIED BY CHARLES MOORE, PATRICIA CORCORAN, AND KELLY JAZVAC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日常塑膠用品的世界中心。PHOTO:RICHARD JOHN SEYMOUR

 

我們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塑膠這個奇蹟發明是在何時首度露出黑暗面?同樣的問題也可套用到我們這個科技世界中的許多神奇發明上。自從塑膠幫助同盟國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已經徹底改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而且大多是好的改變,很少有其他發明比得上。塑膠製品讓太空旅行變得更容易,也為醫藥帶來革命性改變。塑膠促成汽車和大型噴射客機的輕量化,除了節省燃料還減少汙染。塑膠以緊緊黏貼、輕如空氣的薄膜形式出現,延長了新鮮食物的保存時間。塑膠每天都在拯救生命,像是安全氣囊、保溫箱、安全帽,或是現在遭到妖魔化、卻能為窮人提供乾淨飲用水的拋棄式瓶子。

塑膠早期的實際運用之一還救了野生動物。1800年代中期,鋼琴琴鍵、撞球、梳子,以及各式小飾物都是用一種稀有的天然材料製成:象牙。隨著大象生存遭到威脅,以及象牙變得愈來愈昂貴稀有,紐約市一家撞球公司提供1萬美元獎金給可以提出替代材料的人。

如蘇珊.弗蘭寇在《塑料:一則有毒的愛情故事》一書中所描述,一位名叫約翰.衛斯理.海厄特的業餘發明家接下這個挑戰。他發明的新材料賽璐珞是由纖維素製成的,而所有的植物都含有這種聚合物。海厄特的公司誇言,有了這種新材料,就不再有需要「為了追逐日漸稀少的物質而洗劫地球」。除了拯救少數大象之外,賽璐珞也協助讓撞球從上流階層獨享的休閒活動,變成勞工階層也能在酒吧裡享受的娛樂。

塑膠引領了影響深遠的革命,迎來物質豐足的時代,撞球只是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例子。這場革命在20世紀初開始加速,因為塑膠開始由給予我們廉價、豐富能源的同一種物質製成:石油。石油公司從煉油廠的煙囪排出乙烯等廢氣。化學家發現可以用這些氣體作為基本組件(即單體),進而創造出各種新奇的聚合物,例如聚對酞酸乙二酯,也就是PET,而不是只能用自然界的聚合物。這開啟了各種可能性。任何東西都可以、也確實用塑膠製成了,因為塑膠很便宜。

60年後的現在,每年生產的塑膠超過4億600萬公噸,約有40%是拋棄式製品,其中又以包材占大多數,消費者購買後數分鐘內就會將其丟棄。塑膠產量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過去15年來生產的塑膠量,幾乎是自開始生產至今全部產量的一半。去年,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塑膠瓶製造商可口可樂公司,首次坦承製造出多少塑膠瓶:一年1280億瓶。

塑膠產品的增長,已遠超過廢棄物管理跟得上的速度,這就是為什麼海洋正遭受垃圾的襲擊。「系統是我們破壞的,這點不令人意外,」詹貝克說:「那樣的增長,會毀掉任何一個還沒準備好的系統。」2013年,一群科學家針對拋棄式生活發表新的評估。他們在《自然》期刊撰文聲明,拋棄式塑膠不該被歸類為家庭主婦的朋友,而是一種有害物質。

近年來塑膠產量的急遽上升,主要是亞洲新興經濟體擴大使用拋棄式塑膠包材所致,然而當地的垃圾清運系統可能還不發達或根本不存在。根據詹貝克所做的一項估計,2010年,世界上處理不善的塑膠垃圾有一半產自五個亞洲國家:中國、印尼、菲律賓、越南,以及斯里蘭卡。

「就算你把北美洲和歐洲的塑膠垃圾做到100%的回收,」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化學工程教授,同時也在出生地印度工作的拉馬尼.納拉揚說:「也不會減少流入海洋的塑膠。如果你想要做點什麼事,就要到那些國家去,處理沒有處理好的廢棄物。」

巴石河過去是條流經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的壯麗河川,最後注入未受汙染的馬尼拉灣。這條水道曾備受珍惜,現在卻被列為海洋塑膠垃圾排放量世界前十名的河流,每年有6萬5300公噸的垃圾順流而下,大多是在雨季期間發生。1990年,巴石河的生態環境被宣告死亡。

1999年成立的巴石河復原委員會,目前正努力清理這條河流,已有一些成功跡象。委員會執行董事侯賽.安東尼歐.葛依齊亞說,他對於巴石河有一天可以恢復原貌抱持樂觀,不過也坦承沒什麼簡單的妙法。「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禁用塑膠袋。」他說。

待解決的挑戰每一天都清晰可見。這條河有51條支流,有些支流的河面上漂滿塑膠垃圾,全來自岸邊懸空架設的違章建築聚落。在中國城中,搖搖欲墜的簡陋房子夾在現代大樓之間,附近一條支流被塑膠碎片填滿,行人可以直接走過河,不需要小橋。馬尼拉灣的海灘現在充斥了垃圾,其中許多是塑膠。去年秋天,綠色和平組織和其他團體組成「擺脫塑縛」聯盟,在被宣傳為生態觀光區的自由島上清理了一片海灘。參與清理的志工總共撿拾了5萬4260件塑膠,從鞋子到食物容器都有。數星期後當我造訪該地時,海灘上又已堆滿瓶子、塑膠包裝袋及購物袋。

馬尼拉的情況,是亞洲過度擁擠的大都市中心縮影。菲律賓人口稠密,擁有1億500萬居民,目前還在努力克服最基本的公衛問題,包括經由水源傳染的疾病如傷寒和細菌性腹瀉。所以,菲律賓難以處理暴增的塑膠垃圾並不讓人意外。馬尼拉的都會區垃圾清運系統跨越了17個地方政府,導致亂象叢生、毫無效率。該地區在2004年就已經快要沒有可安全傾倒垃圾的土地。至今,垃圾掩埋空間的匱乏與伴隨而來的危機依然持續。

由馬尼拉數千名拾荒者形成的非正式資源回收業,紓解了一小部分的危機。34歲的阿曼多.錫安那就是其中一位,他和31歲的妻子安吉一輩子都與垃圾為伍。他們出生在斯莫基山,這是個在國際上臭名昭彰的垃圾掩埋場,已於1990年代正式關閉。他們現在和三個小孩住在馬尼拉濱水區的一間一房公寓,屋內僅有一盞燈泡和兩張塑膠椅子,自來水管線、寢具或冰箱一概闕如。公寓位於垃圾充斥的貧民窟「香氣」,旁邊還有另一個叫做「快樂地」的貧民窟。

錫安那每天騎著破破爛爛的腳踏車,到香氣貧民窟以外的街上找尋可回收的垃圾,再把垃圾塞到腳踏車的邊車裡。塑膠湯杯是高價值回收品,每公斤可賣到20披索(約11元新臺幣)。錫安那分類好垃圾後,再賣給叔叔經營的廢品店,他叔叔接著會用卡車把廢品運送到馬尼拉郊區的資源回收廠。

有一些試圖解決問題的人主張,像錫安那這樣的拾荒者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份生活工資。在馬尼拉濱水區的巴斯克貧民窟有一家小小的資源回收店,由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溫哥華塑膠銀行經營,以優厚價格收購拾荒者收集的瓶子和硬塑膠,再以更高的價格賣給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則得以宣傳它們用回收材質製成的產品符合企業社會責任。

佛蒙特州的經濟學家席格勒工作過的國家夠多,分析過的數據也夠多,因此質疑這種方案的成效。「塑膠的價值並沒有高到能讓這方案行得通,」他說:「把資金花在建立固體廢棄物管理系統,會比補助塑膠清運來得實惠。」

馬尼拉海灘和河道裡塞滿的廢棄物,支持了席格勒的看法。許多廢棄物是即撕即用的一人份小包裝袋,裡面裝的是洗髮精、牙膏、咖啡、調味品或其他產品。數以百萬計的這種商品被賣給錫安那這類窮苦人家,因為他們一次只買得起一人份。這些小包裝袋像落葉一樣在馬尼拉四處飛舞。這些東西無法回收,所以沒有拾荒者願意去撿。國家固體廢棄物處理委員會的成員克里斯皮安.勞說:「這一類包裝袋生產得愈來愈多,已經成為固體廢棄物管理的一大難題。」

在孟加拉布里甘加河支流的橋底下,一戶人家正在移除塑膠瓶標籤,並分開不同顏色的瓶子。這裡的拾荒者平均一個月可以賺大約100美元。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在孟加拉布里甘加河支流的橋底下,一戶人家正在移除塑膠瓶標籤,並分開不同顏色的瓶子。這裡的拾荒者平均一個月可以賺大約100美元。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彩色塑膠碎片經過人工收集、清洗和分類後,堆放在河岸上曝曬。達卡市和周遭地區約有12萬人從事這種非正式資源回收業。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彩色塑膠碎片經過人工收集、清洗和分類後,堆放在河岸上曝曬。達卡市和周遭地區約有12萬人從事這種非正式資源回收業。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綠源再生公司在舊金山的最大資源回收廠,每天處理450至550公噸的垃圾。圖中,輸送帶正把各類塑膠垃圾往光學分類器送去。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綠源再生公司在舊金山的最大資源回收廠,每天處理450至550公噸的垃圾。圖中,輸送帶正把各類塑膠垃圾往光學分類器送去。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波蘭泉工廠是雀巢在北美洲的最大工廠。雀巢飲用水事業表示,自1994年以來,他們已將半公升水瓶的塑膠含量減少了62%。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波蘭泉工廠是雀巢在北美洲的最大工廠。雀巢飲用水事業表示,自1994年以來,他們已將半公升水瓶的塑膠含量減少了62%。攝影:藍迪.奧森 RANDY OLSON

全球的垃圾場 研究人員在亨德森島上的垃圾中,經由標籤辨識出88件物品的來源國。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或日本,四分之一以上來自南美洲,有些則遠自蘇格蘭和德國而來。JASON TREAT AND RYAN T. WILLIAMS, NGM STAFF. SOURCE: JENNIFER L. LAVER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全球的垃圾場 研究人員在亨德森島上的垃圾中,經由標籤辨識出88件物品的來源國。超過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或日本,四分之一以上來自南美洲,有些則遠自蘇格蘭和德國而來。JASON TREAT AND RYAN T. WILLIAMS, NGM STAFF. SOURCE: JENNIFER L. LAVER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2014年3月,馬來西亞航空370號班機在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途中從雷達螢幕上消失,之後的搜尋範圍涵蓋了印尼到南印度洋海域。

這個新聞連續數週吸引了全球關注,但沒有發現任何殘骸。有好幾次衛星影像顯示海面上有成群的漂流物,引發了這些可能是飛機殘骸的強烈希望。結果不是,全部都是垃圾,有貨櫃箱殘骸、廢棄漁具,當然還有塑膠購物袋。

西雅圖的地球與太空研究所所長暨科學家凱瑟琳.多恩,在這樣嚇人的景象中卻看到機會。來自太空的影像,讓長久以來被忽視的問題浮上檯面。「這是全世界第一次觀看到這個畫面,」她當時跟我說:「正是讓大眾了解海洋已成為垃圾場的絕佳時機。」多恩感覺到這是公眾意識的關鍵轉折點,接下來的事件發展顯示她或許是對的。

最讓人振奮的是近來對塑膠廢棄物問題的關注度爆增,甚至有人開始認真想解決問題,儘管投入的心力有些分散。2014年以來陸續出現好消息,以下是未按特別順序排列的一些事件:肯亞加入愈來愈多國家的行列,開始禁用塑膠袋,對違規者施以高額罰金和監禁;法國將在2020年前禁用塑膠盤子和杯子;美國、加拿大、英國及其他四個國家,從今年開始禁止化妝品中含有塑膠柔珠(用於去角質),化妝品產業正逐漸停止生產這種產品。

企業也開始回應輿論。生產達沙尼瓶裝水的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將在2030年以前,達成「收取並回收利用相當於」其所生產包裝物總量100%的塑膠。該公司和包括百事公司、安姆科和聯合利華在內的跨國公司,已承諾在2025年以前改採能完全重複使用、回收利用,或可用作堆肥的包裝材料。嬌生集團正把棉花棒的塑膠軸改回原來的紙軸。

這些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幫助,即便是有時看來徒勞無功的淨灘活動。25年前,理查.湯普森就因為淨灘活動而對塑膠問題產生興趣。但他現在認為,真正的解決方法,是從一開始就不要讓塑膠進入海洋,然後重新思考我們利用這種神奇材料的整個方式。

「我們花了很大功夫確保塑膠發揮功能,但對這種產品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會怎麼樣卻不太下功夫,」他說:「我不是說塑膠是敵人,但業界能協助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

業界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幫忙,不管是自願或被迫的。首先,可以和詹貝克這類學術界科學家一起設計能生物分解或更容易回收利用的新塑膠和新塑膠產品。塑膠廢棄物問題的長遠解決之道,是採用新的材料並進行更多回收利用,以及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塑膠製品。但最快能達成明顯效果的方法,席格勒說,根本不需要高科技,只要更多垃圾車和垃圾掩埋場就行。

「每個人都想聽到一個很炫的答案,」他說:「事實上,我們只要清運垃圾就可以了。在我工作的多數國家,連把街上的垃圾清掉都辦不到。我們需要垃圾車,也需要協助把這個事實制度化:廢棄物需要定期收集並進行掩埋、回收利用或焚毀,這樣最後才不會散布到各處。」

這也是業界可以幫上忙的第二種方法:有錢出錢。席格勒提出了每生產1公斤塑膠樹脂,就得付兩美分全球稅的想法,這樣一年約可課到60億美元的稅,可以用來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垃圾清運系統。這個構想未能獲得廣泛支持。然而,2017年秋天,一群科學家重提了建立全球基金的概念,他們呼籲仿照巴黎氣候協議達成國際協議。

在12月的奈洛比會議上,包含美國在內的193個國家真的通過一項協議。《聯合國潔淨海洋協議》並未針對塑膠課稅。這項協議不具強制力,缺乏實質效用。它其實只是一個宣言,用於表達一個良善的立意—終結海洋塑膠汙染。挪威環境部長維達爾.赫格森稱這項新協議是踏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刊撰述勞拉.帕克爾和攝影師藍迪.奧森最近一次合作是消失中的奧加拉拉含水層專題報導,刊登於2016年8月號。

DEC. 2024

2024年度精選影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

2024年度精選影像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