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May. 15 2019

一份聯合國報告提出警告,地球上有數以百萬的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瀕危的婆羅洲紅毛猩猩(Bornean orangutan)寶寶和她的養母。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瀕危的婆羅洲紅毛猩猩(Bornean orangutan)寶寶和她的養母。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 生活在中國蘇州動物園中、生態地位為極度瀕危的華南虎(South China tiger)。這是一個可能現在就會消失在野外的物種。因為在2015年時,圈養環境中的華南虎也只有100頭。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生活在中國蘇州動物園中、生態地位為極度瀕危的華南虎(South China tiger)。這是一個可能現在就會消失在野外的物種。因為在2015年時,圈養環境中的華南虎也只有100頭。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 大貓熊的數量增加了很多,足以讓IUCN紅皮書在2016年把大貓熊移出「瀕危」名單,重新列入「易危」等級。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大貓熊的數量增加了很多,足以讓IUCN紅皮書在2016年把大貓熊移出「瀕危」名單,重新列入「易危」等級。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 這是一隻中婆羅洲紅毛猩猩(central Bornean orangutan)。婆羅洲紅毛猩猩的數量在過去60年來已經少了超過一半,主要是因為人類入侵了牠們的棲地。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這是一隻中婆羅洲紅毛猩猩(central Bornean orangutan)。婆羅洲紅毛猩猩的數量在過去60年來已經少了超過一半,主要是因為人類入侵了牠們的棲地。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 玳瑁是IUCN紅皮書中的嚴重瀕危物種。龜殼的交易、尋找海龜蛋當食物,還有珊瑚礁遭到破壞,都是造成海龜數量下滑的原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玳瑁是IUCN紅皮書中的嚴重瀕危物種。龜殼的交易、尋找海龜蛋當食物,還有珊瑚礁遭到破壞,都是造成海龜數量下滑的原因。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 亞洲象是IUCN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牠們面臨的威脅包括棲地喪失及盜獵。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亞洲象是IUCN紅皮書中的瀕危物種,牠們面臨的威脅包括棲地喪失及盜獵。PHOTOGRAPH BY 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1

一項重要的全球性評估報告提出警告,想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和地球健康的機會正在消逝。但解決之道就在眼前。

聯合國發表的一項重要報告提出了警告,指出維繫著整個大自然的連結正因森林砍伐、過度捕撈、土地開發和其他人類活動而面臨崩解的危機。未來幾年內可能將有高達百萬個物種會因人類造成的壓力被推向滅絕,而地球上其他生物都將一起承受嚴重後果,包括人類在內。

「證據清晰可見。大自然深陷危機,因此人類也一樣深陷危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全球評估報告的其中一位共同主席珊卓.狄亞茲(Sandra Díaz,)說。他們在發表完整報告(預期將超過1500頁)之前,先於5月6日在巴黎發表了長達40頁的「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這項全球報告根據的是1萬5000項來自科學與政府來源、並由50國的145位專家作者匯編整理的意見,也是15年來首度對全球性生物多樣性局勢所做的完整審視。除了科學研究之外,這項報告也第一次納入了原住民與當地社群的知識。作者群表示,他們發現了壓倒性的證據,能證明大自然的衰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他們認為物種大幅減少的主要逼迫力量,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包括森林砍伐、過度捕撈、叢林肉的獵捕及盜獵、氣候變遷、汙染,以及外來物種的入侵。

AD

ads-parallax

構成這片為我們提供食物、乾淨水源、空氣、能源與其他種種的「維生安全網」的,是現生物種的驚人多樣性──至少有870萬種物種,但可能還有更多。阿根廷國立哥多華大學(University of Cordoba)的生態學家狄亞茲在一篇訪問中提到。「我們的安全網不只正在萎縮,還變得破破爛爛、千瘡百孔。」

未來會是只剩綠色黏液的世界嗎?

有部分的海洋已經沒有幾種生物生存,只剩下綠色的黏液。有些偏遠的熱帶森林幾乎安靜無聲,因為昆蟲都消失了,還有愈來愈多草地成了沙漠。這分全球評估報告發現,人類活動使得地球上超過75%的土地遭到嚴重改變。覆蓋著我們這顆藍色星球上的海洋,也有66%遭受嚴重的人為影響。其中包括400多處「死區」(dead zone)──沒有多少生物能存活的地方──合起來的面積將相當於美國的俄勒岡州或懷俄明州。

這篇新報告描繪出的是一幅生態系健康狀態正急劇惡化的「不祥畫面」,負責協調這份全球報告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及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 簡稱IPBES)的主席,羅伯特.沃森爵士(Sir Robert Watson)說。IPBES通常被形容為相當於「政府間專責氣候變遷小組」的生物多樣性領域專責機構,負責對組成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非人類生物的狀態進行科學性評估。

「我們正在侵蝕支持著人類經濟、生計、食物安全、健康、還有生活品質的那些基礎,」沃森在一份聲明中指出。

「我最擔心的就是海洋的狀況,」沃森告訴國家地理。「塑膠垃圾、死區、過度捕撈、海洋酸化……我們真的把海洋糟蹋得很厲害。」

拯救更多物種

保護自然、拯救物種都是為了確保植物與動物生存所需的土地和水域,國家地理學會的執行副總裁與首席科學家強納生.貝利(Jonathan Baillie)說。若想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或達成聯合國給地球的「永續發展目標」,就必須設立在2050年保護半個地球的長程目標,並以2030年能保護30%地球為短期目標,這是唯一的辦法。貝利說。

這份報告發現,森林、海洋與大自然的其他部分,每年吸收掉全球化石燃料排放的60%。「我們必須保護生物圈的安全才能保護氣候,並作為我們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緩衝,」貝利又說。

珊瑚礁和紅樹林保護海岸地帶免受颶風之類風暴的侵襲。濕地能吸收強降雨帶來的大量雨水,因此減少氾濫。但這一類生態系都已經大幅減少,現在的濕地面積還不到300年前的15%,珊瑚礁則面臨了全球性的白化危機。

全世界有將近100個團體(包括國家地理學會與維斯大自然行動)都為2050年必須要將半個地球納入保護的目標背書。最近全球有19位頂尖科學家發表了一項研究,以制定一項有科學支持的臨時措施計畫,要以名為「全球自然協議」(Global Deal for Nature)的計畫,達到在2030年保護30%地球的目標。他們提出的保護方式,指的並不是「不准進入」某些地區,而是不允許在這些地區開採資源與變更土地利用方式。除了最敏感的地區以外,這些地區都可以進行永續利用,這個團體提出。

「國際社群既有時間也有方法能保護自然,並減緩持續發生的野生物滅絕危機,」維斯大自然行動(Wyss Campaign for Nature)的主席布萊恩.奧唐諾(Brian O'Donnell)在一份聲明中說。

國家地理學會與維斯大自然行動正攜手合作,希望能激勵大眾到2030年時保護30%的地球。

IPBES成員國曾在為期一周的談判中討論過這類做法,也討論了應該在「決策者概要」中發表哪些關鍵訊息與策略選項。完整的全球評估報告將在今年稍後發表。

「這分報告的主要訊息,就是我們迫切需要革命性的改變。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肯亞蒙巴薩沿海海洋研究與開發中心──印度洋(Coastal Ocea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Indian Ocean)的海洋生物學家大衛.歐布拉(David Obura)說。「我們只剩下那麼一點點時間能拯救珊瑚,如果我們能救得了珊瑚,就能救得了其他一切。」

珍視自然,而不是珍視物品

這份總結報告的結論是,為了維護一個健康的星球,人類社會需要改變只追求經濟成長的這種單一焦點。這份報告同時也指出,這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各國能開始理解到大自然才是發展的基礎,並據此建構自己的經濟,應該就會比較容易一些。轉換成以自然為基礎的規劃,將有助於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也會小非常多。

這項報告指出,若想將這此一概念付諸實踐,各國將需要改革數千億美元的補貼和激勵措施,也就是目前付給能源、漁業、農業和林業部門的經費。與其繼續開發全世界的自然資源,這些金錢應該撥給保護與恢復大自然的激勵措施──像是贊助新的保留區或是造林計畫,這份報告指出。

「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珍視的事物:我們應該更珍視大自然、生態系、社會公正,而不是GDP的成長。」歐布拉說。

IPBES蒐集到的其他證據顯示,儘管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但普遍來說,由原住民族與當地社群負責經營管理的自然地區,狀況比由國家或企業機構所經營的地方更健康,人權組織「森林民族計畫」(Forest Peoples Programme)的資深策略顧問喬吉.卡利尼歐(Joji Cariño)說。

全球在傳統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由原住民族所擁有、管理、使用或佔據。然而,他們的土地主權與其他權力並不總是受到保護、或能得到所有國家的認可。政府在做決策時通常也不重視他們對土地與土地價值的深刻理解。全球評估報告指出,這一點需要改變。

「原住民族就是全球變革所需要的關鍵伙伴。」卡利尼歐說。

但世界各國對這一點的認知卻還是慢半拍,她補充道,並以菲律賓為例。40年前,菲律賓原住民阻止了政府在奇科河(Chico River)蓋水壩,因為擔心這樣會對他們的家園造成衝擊。但現在,在中國數億美元的一帶一路計畫下,這些地方卻開始建造水壩了。

中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討論中其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這個國家將在2020年底主辦一場重要的聯合國研討會,也就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研討會。科學家希望,該會議能研擬出目標宏大、足以保護地球的新國際協約,就像巴黎協約在氣候變遷方面扮演的角色一樣。

這項評估報告的副主席狄亞茲還不知道會議中是否能研擬出如此大膽、足以在2030年保護30%地球的全球協議。「這若是一件容易的事,應該早就已經做到了。」狄亞茲說。

「然而,證據也很清楚: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未來就是一片黑暗,沒有大自然,我們也不會有未來。」

 

延伸 閱讀:十年間有八種鳥類幾乎滅絕,包括《里約大冒險》的「阿藍」人類能熬過第六次大滅絕嗎?

NOV. 2024

AI世紀革命

從醫學、考古、太空探索到動物溝通,人工智慧的應用正急速拓展科學新疆界

AI世紀革命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