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13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國際動保組織Pro Wildlife與法國環境組織羅賓漢(Robin des Bois)6月共同發表報告指出,法國和比利時饕客對青蛙腿的愛好,正將印尼、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蛙種推向滅絕的險境。 歐洲每年進口多達2億隻野生蛙類,導致海外地區的原生蛙種的數量嚴重下降。每年約有4070噸在國外捕捉的青蛙送上歐洲的餐桌,其中,比利時就占進口量的70%,但大部分隨後送往法國,出口國則以印尼為主。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鍾友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份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史上最大規模的爬行動物研究指出,有1800多種爬行類正面臨生存威脅,可能對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專家呼籲,必須規劃全球性且專門針對爬行類的保育計畫,以挽救這場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一篇發表於《植物、人類、地球》(Plants, People, Planet)期刊的研究,將全球超過8萬多種植物物種分類,發現其中大多數將因為人們不需要它們而滅絕,這表示未來的植物群落將比今日更加同質化。
澳洲政府在2019年2月20日正式宣布珊瑚裸尾鼠(Bramble Cay melomys)絕種。牠應該是第一種因人為氣候變遷而絕種的哺乳類。
恐龍統治世界長達1.4億年,卻在6600萬年前突然消失。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多數科學家現在認為罪魁禍首是一顆撞進墨西哥灣的小行星,但在那之前也出現過許多匪夷所思的滅絕理論。
科學家警告:滅絕骨牌效應,將無法逆轉。 科學家警告,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正在加速中,可能是文明崩壞的轉折點。 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份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發現,現有超過500種陸域野生動物瀕臨滅絕,可能在20年內消失,這可是過去一整個世紀滅絕的物種數。科學家表示,要不是人類破壞大自然,要使這麼多物種滅絕得花上數千年的時間。
雲豹在臺灣的野外族群,科學家證實已經滅絕。然而雲豹原是臺灣山林食物鏈的頂層動物,影響著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健康,雲豹也是原住民魯凱、排灣族歷史文化、山林智慧所代表的神聖動物,是否要藉由科學的力量重新引入雲豹野放復育,過去幾年民間保育人士和公部門持續進行探討。2018年舉辦的貓科動物再引入研討會,曾邀請國際專家來臺分享經驗並與原住民族進行討論。 臺灣對於雲豹復育的企圖,也吸引國際保育團體的關注。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Panthera)近日透過野聲環境生態中心接洽來臺,拜訪屏東霧臺魯凱族代表、林務局和地方NGO,希望了解臺灣雲豹引入復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