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澎湖馬糞海膽因鮮味足、甘甜度高,備受饕客喜愛,從7月1日已進入開放採捕期。不過,民間團體近期進行海域調查時,發現馬糞海膽面臨生態浩劫,於重要棲地已不見蹤跡,短短50年內個體數從2億顆減至現在僅存數萬顆。呼籲澎湖縣政府實施全面禁捕,勿再過度捕撈,造成「共有地悲歌」。
澎湖縣政府則回應,總量管制執行困難,正積極推動社區自主管理,未來希望由野生捕撈轉往養殖業發展。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澎湖馬糞海膽因鮮味足、甘甜度高,備受饕客喜愛,從7月1日已進入開放採捕期。不過,民間團體近期進行海域調查時,發現馬糞海膽面臨生態浩劫,於重要棲地已不見蹤跡,短短50年內個體數從2億顆減至現在僅存數萬顆。呼籲澎湖縣政府實施全面禁捕,勿再過度捕撈,造成「共有地悲歌」。
澎湖縣政府則回應,總量管制執行困難,正積極推動社區自主管理,未來希望由野生捕撈轉往養殖業發展。
被剖開的馬糞海膽。圖片來源: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提供
原名為「白棘三列海膽」的馬糞海膽為雌雄異體,撥開黑色硬殼後映入眼前的黃色腺體即為海膽的生殖腺(卵巢及精囊),也是最主要食用的部位,海膽性腺發育成熟期約落在每年5月至9月。
馬糞海膽以海藻、海草為主食,因進食速度快,可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生長,為珊瑚提供較多的附苗空間,間接提升珊瑚礁生態系的基礎生產力。由於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墾丁國家公園在2005年就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全面禁捕馬糞海膽,並放流幼小個體。
據統計,在進行放流前,在後壁湖潟湖區幾乎看不見馬糞海膽,但是在嚴格管制、實施多年禁捕後,2017年墾丁的馬糞海膽最高密度為每10平方公尺168顆,幾乎恢復到1984年觀測到的最高密度170顆。
馬糞海膽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圖片來源: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提供
為避免漁業資源浩劫,2007年澎湖縣政府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不過每年只要撈捕期一到,馬糞海膽常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遭捕撈殆盡。因資源大幅銳減,2018年澎湖縣政府將原定四個月的採捕期(5/16至8/31)縮減至兩個月(7/1至8/31)。
然而,即使縮短採捕期,民間團體仍認為現行採捕規範存在不少漏洞。海洋公民基金會批評,管制措施因為只制定「禁漁期」及「限制採捕大小」,卻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總量管制」及「禁止採捕區域」,導致難以落實嚴格的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也指出,捕撈期只要一開放,人人都可下海捕撈,加上現行只針對季節及體長的捕撈限制,卻沒有「輪牧」概念的採捕區域限制,也沒有總量管理,才會導致撈捕期一到全民就無限制撈捕的「共有財悲歌」。
澎湖馬糞海膽因鮮味足、甘甜度高,備受饕客喜愛,不過也正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圖片來源: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提供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漁政管理科科長張宏安受訪則指出,由於採捕時間、地點及捕撈量難以掌握,加上查緝人力不足,難以進行總量管制。不過目前正積極推動「社區自主管理」,希望由社區民眾自主守護海洋,以今年6月在七美漁業資源保護區成立的巡守隊為例,就有觀察到成立巡守隊後海膽數量明顯回升。
張宏安也提到,最終還是希望可由野生捕撈轉往養殖業發展,目前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雖有掌握相關技術,但產量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未來若能克服成本問題,就有機會吸引更多民間養殖場投入馬糞海膽的養殖。
但海洋公民基金會、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則認為,不能再只有單點及在沿岸邊搜查,或成立巡守隊、鼓勵民眾監督檢舉,應編列預算加強補充執法量能及執法人力,包括編制官方可以出海查緝的船隻。並呼籲澎湖縣政府,立即全面禁捕馬糞海膽,嚴格查緝任何盜捕、私養行為,待資源恢復後,再搭配總量管制制度、劃設禁漁區等,落實嚴格的漁獲回報統計,再研議逐步開放。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曾估計,50年前大約有超過2億顆馬糞海膽。不過澎湖縣農漁局2017到2021年五年間統計,僅存的馬糞海膽數量分別為4萬、2萬、8萬、10萬及6萬顆。
張宏安說明,每年7月初會針對漁民上岸、漁市場或海產街進行產量調查,但有許多一般民眾私下採捕的漁獲量難以掌握,因此「估出來的產量可能比實際情況低很多」。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補充,許多漁民為了規避查緝,經常在捕撈當下就直接將海膽剖殼裝盒,且地方政府的執法量能、人力皆有限,難以有效執法。且近年因為數量銳減,漁民「偷藏」私養海膽的情況不斷,政府也難以有效查緝。
王曉嬋也提到,基金會於6月前往赤崁、後寮和青螺等馬糞海膽重要棲地,觀察資源量發現「竟一顆都看不到」,他直言,「再不禁捕,海洋生態資源真的會崩解。」
根據澎湖縣農漁局統計,2017到2021年五年間馬糞海膽數量依序為4萬、2萬、8萬、10萬及6萬顆。圖片來源: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提供
馬糞海膽棘刺較短、較軟、攻擊性低,極容易成為漁民或是潛水客隨手就捕抓的物種。圖片來源: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提供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