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入
AD
標籤
共 19 筆相關資料
2 0 1 8 年一整年, 國家地理運用科學和說故事的方式, 聚焦於關注地球上的鳥類: 牠們對地球有多重要, 以及環境改變如何置牠們於危險中。 讓彼此大笑的鸚鵡
春天時,鳴禽以吱吱喳喳的嘈雜聲迎接日出和日落,並以此吸引伴侶和宣告領域。不過,人工光使夜晚的天空更亮,擾亂了鳥兒以白晝長度作為鳴唱信號的季節規律。 科學家在德國研究的六種鳴禽當中,有四種因為夜間照明而在一年中提早鳴唱。光害對鳥類生態系及存活率的長期影響,目前仍不清楚。 處於有人工光的地點中,歐亞歌鴝在黎明的鳴唱大約提早了18天。
瓜達魯佩卡拉鷹在快要絕跡時才變得有價值。這種猛禽在1876 年仍大量分布於這座墨西哥的島上,此後人類便將牠們當成害鳥而有計畫地加以射殺與毒殺。到了1800 年代晚期,這種地方特有的掠食性鳥類變得十分稀有,因此引起收藏者的興趣。人們開始設陷阱捕捉牠們,希望能將活鳥賣給出價最高的買家。但這種鳥終究還是滅絕了──因此羅瑞兒.羅斯.霍普認為很適合拿來做為諷刺的題材。
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的樹梢上飄動的白色塑膠袋,引起了法布里吉歐.賽吉歐的興趣。這名義大利生態學家知道這些垃圾是掛在某一種鳥的巢上,那就是黑鳶。但是為何會這樣?
去年1月,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烏納拉斯卡島,蘇西.科羅朵夫為自己倒了一杯熱咖啡,套上靴子走到外頭,就立刻遭到襲擊。「我很確定牠們盯著我離開屋子,看到我的馬克杯裡有東西,就開始等待搶食的時機。」她說:「我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一根手指。」但幸運的是她沒有。
鳥類是生態系健康的重要指標,放眼全球七大洲皆然。然而從至少公元1500 年有相關記載以來,許多鳥種就面臨艱難處境。在殖民時代全球貿易崛起期間,以物種多樣的熱帶地區為例,鳥類就受到了棲地流失和入侵種引入的強烈衝擊,而這樣的威脅一直持續至今。根據負責調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鳥類部分的官方機構國際鳥盟,有將近200 種鳥已從世上永遠消失了,還有更多鳥類的保育狀況極危,其中有許多鳥的野外成體數量少於50 隻,危在旦夕。
大杜鵑把照料和餵食下一代的工作委外辦理。當大杜鵑母鳥準備產卵時,牠會突然襲擊較小型鳥種未被照料的鳥巢,然後吞下一顆巢中的蛋,再產下一顆牠自己的──這種行為稱為巢寄生。
2016 年一個涼爽的春天早晨,十隻信鴿被放到倫敦的天空中。其中一些身上裝有迷你裝置,用來收集這座城市空氣中的二氧化氮和臭氧數據。這是鴿子空中巡邏隊的第一個任務。
寒冷的冬日早晨。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新研究指出,白鐘雀(Procnias albus)追求雌性的鳴聲堪比搖滾演唱會的音量。
跟著國家地理攝影師回顧全年精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