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3 筆相關資料
小型船隻變老變舊之後何去何從?英國布萊頓大學海洋生物學家席歐肯(Corina Ciocan)在《衛報》(The Guardian)上發表文章警告,許多玻璃纖維製的小船成為廢棄物後,已經成為沿海海洋生物的生存威脅。報廢船隻的管理和處置是全球性的問題,有些島國的垃圾掩埋場甚至已經超出負荷,難以處理這種廢棄物。
這種「海裡的紅杉」會吸收碳,還能為許多奇特的生物提供庇護。先前它們曾嚴重受創,不過科學家、衝浪者,以及其他許多人正在聯手搶救它們。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各種封城,給了大自然喘息的機會,天空乾淨清爽、野生動物重返航道。同時水下噪音也下降了,因此專家們預測,這場危機對於鯨魚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來說很可能也是好事。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天文生物學家凱文.漢德(Kevin Hand)在出版的新書中表示:尋找外星人的第一步,應該是探索我們自己星球的海洋深處。
根據一份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回顧報告,若全球保育工作再加倍,海洋有機會在一個世代內重現往日榮景。報告指出,澳洲的座頭鯨、美國的海豹和日本的綠蠵龜等,多種海洋生物族群出現恢復跡象。 過度捕撈、汙染和沿海侵蝕,數百年來,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海洋和其中生態。儘管保育成果仍屬地區性,從中卻能看出海洋復原的生命力。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結合國家地理探索精神推廣科普知識,在海洋委員會、漁業署、教育部資科司之支持下,辦理「追鯊任務‧海洋探險家互動體驗展」,並於今(1/17)日假海科館區域探索館舉行開幕記者會。互動體驗展以「親子探索 X 互動解謎 X 鯊魚展示」規劃有五大主題,深入瞭解鯊魚世界並以多媒體互動體驗及AR擴增實境應用等運用,並首度將鄰近八斗子漁港的區域探索館2樓打造為海洋探險基地,提供親子及民眾透遊戲、探索等互動參觀體驗及探索海洋的樂趣。展期自109年1月17日至109年5月17日止,特展期間提供購價加價購享有特展及主題館5折之優惠措施,民眾可多多利用。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希望藉由追鯊任務...
全球最具權威的氣候科學社群25日發布《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科學家警告,最糟的情境下,本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公尺,而全球各地較小型的冰川,會有八成消失融入海中,強颱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機率增加。學者提醒,面對氣候危機對人居環境的衝擊,無法再仰賴傳統的工程做法,人們如何「調適」、提高「韌性」,都需要仰賴教育調整新思維。
種殖海藻、再將成熟植株沉入海底,可能是對抗暖化的有效辦法。為什麼我們不做? 在亞馬遜雨林燃燒的同時,科學家開始對另一種「森林」愈來愈感興趣。這種森林不但能吸收造成地球暖化的碳排放,本身還「防火」呢! 因為這是一種水下森林! 在森林砍伐不斷破壞雨林與其他重要碳匯(carbon sink)的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記錄下海藻養殖抵銷氣候變遷的潛力。生長快速的海帶與其他大型藻類(macroalgae)所形成的海洋叢林,在儲存碳方面有極佳的效率。海藻同時也能改善酸化、脫氧作用,並抗衡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與上億人食物來源與生計的全球暖化影響。 「海藻終於等到了成為大家目光焦點的時刻。...
AD